舟舵法师著作

首页> > 舟舵法师著作>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点击下载word文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祖师法语

世尊 无上开示——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

身愚神暗,转受余教。

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势至 念佛法门——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善导 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大菩提心——倘若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

专持名号——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

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杂不至心——千中无一。

蕅益 诸法理体——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佛号功德——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宝贤 净宗修行——发菩提心为前导,真信愿行为役劲,若能具此殊胜法,即生超凡而入圣。

印光 倡导各宗教同等即魔——闻城中有韩某者,大开“五教大同”之教,其神通广大,能知人宿因,又能令病人立即痊愈。汝且让一切人得彼益,汝千万不可想得彼益,倘一去亲近,必随彼魔力所诱,以致失正知见,增邪知见。反以一生能了之资用轮转于长劫,无有出期也。

切勿轻易注解坛经——禅宗语句,须另具只眼,若不善会其意,未免依文解义,作三世佛怨。若或违背教义,只成“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易则易如反掌,难则难如登天,非宗教俱通,双眼圆明之人,故不宜轻易从事注解此经也。

圆瑛 非寂非照——实相之体,不落二边。寂是空义,照是有义,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落二边也。

修行宗旨——信愿持名,一经宗旨(即正宗);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语如山岳不可动移);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行,如目足并运也。又曰:蕅公判此经正宗,不出信愿行三科,为千古独唱。深合佛意,无人能及。

莲公 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修行之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一直念去——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念公 大教核心——在腊八夜里,一眼看见明星,豁然大悟,彻见本来。悟时开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应如是说——“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为令久住,所以说“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盖离经一字,便同魔说。又说:一个很深的理,讲浅了,减损谤,一个很浅的理,讲深了,增益谤,应如是说。

真心朗现—— 要之,不住二边,远离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又云:诸佛如来。

本经宗趣—— 本经之宗趣应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宗。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即往生极乐世界,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专心念佛—— 你还未破相,那你就别管著相不著相。只是专心念佛,决定往生。

开示法师——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有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倘更深堕谤师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开 经 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目 录

序文一 13

序文二 19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 第一卷 25

壹、概要 25

一、 本经体性 26

二、 一经宗趣 33

三、 方便力用 78

四、 藏教所摄 91

五、 解释经题 99

贰、解释经文 108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 第二卷 108

敬跋一 188

敬跋二 193

序 文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首楞严经》,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之一。号称是开悟的首楞严,其意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众生本具首楞严大定,本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所以才究竟坚固。这才是宇宙的真相,这才是一切众生本来的生活环境。而如今,我们愚痴众生却与此相反,生生死死,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沉迷在五欲六尘之中,不能自拔。佛悲悯我们众生,为了给我们方便契入究竟坚固的方法,让二十五圣分别说出自己契入圆通的方法,其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与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最为当机。然而,对于净土宗的修持者来说,尤以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容易契入。因此,近代三大高僧之一,也是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出来,称为净土宗根本经典。成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其宗趣与《大乘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经》完全一致,即深信、切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其中“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众生若具深信、切愿、就以众生的生灭心、妄心来念阿弥陀佛名号,相续不间断,即使未断见思二惑,到临命终时,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可暂时把烦恼伏一伏,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圆证三不退,作阿惟越致菩萨,一生补佛位,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人,到了临命终时,地狱之相现前,这时有善知识开导,劝解,临命终之人知道忏悔,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也能蒙佛慈悲接引。足以证明,净土法门惠及中下根器,方便、快速、易行、横超、圆顿,契合末法众生根机。如果修行人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断了见思二惑,这就达到事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往生极乐方便有余土。

如果再进一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就是以离开两边,契入中道之心来念佛,离开六道众生执著有的一边,也离开二乘人执著偏空假有的一边,自然地就契入了中道,把能念佛的我忘掉,所念的佛也忘掉,能所两忘,契入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就破无明显佛性,往生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

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眼耳鼻舌身意不向外缘。比如,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耳根不听外面的声尘,反闻闻自性,因而契入自性圆通常。这里六根不缘外界,做反闻反念的功夫,念到万缘放下,净念相继,当下就能得到三摩地,身居常寂光土,直接作佛。

大势至菩萨慈悲至极,把他在因地修行的方法,毫无保留的给了我们。我们今生有幸值遇此经,应严格依靠大势至菩萨的教导来修行。义无反顾地,精进不懈地,毕生克果,大势至菩萨首先就会摄受我们归于净土。随着我们的心愿,往生到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都能达到,就看我们是不是真的依教奉行。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是舟舵居士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此解采用白话文,简化字,通俗易懂,适合现代人的接受水平与要求。舟舵居士俗名罗文海,是中学教师。一接触佛法就能悟得真实境界,通达真俗。老居士悲悯苦难众生,为让末法众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讲经说法十载有余,极力弘扬净土法门,反复强调深信切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离开两边契入中道,进之第一义谛。契合众生的根器与时代的要求。反复开阐佛知佛见,见解与历来的祖师大德等同,深契佛心。我们修行人在因地的修行,就是要把我们众生的邪知邪见,转化成佛的正知正见,学佛就成功了。正如《妙法莲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都是为了让众生悟入佛知佛见,才出现于世。而佛知佛见,恰是我们凡夫的妄心行不到之处,所以很多人,对舟舵居士所讲的法听不懂,所写的书看不懂,也就不奇怪了。当时,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时,一些大阿罗汉,都如聋如盲。何况我们处在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都很低劣,智慧也很微浅。但应该依靠善知识,长期熏习,依教奉行,行解并进,使熟处(邪知邪见、贪、嗔、痴)变生,生处(佛知佛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深信、切愿、持名)变熟。才能得到真实利益。末法众生要想得成圣道,必须依靠三个条件:一、净土法门。二、净土五经一论。三、善知识。在这三个条件中,善知识尤为重要。舟舵居士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善知识,我们今生依止他,就能迅速地解决多劫多生的生死问题,决定成就。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真正的善知识,是具有佛知佛见的人,才称谓善知识。《妙法莲华经妙庄严本事品》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末法时期,佛门内的修行人大多数都是盲从,人云亦云,根本不会辨别那个法师讲的法是正,那个法师讲的法是邪,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经知道会有现在这种状况,因此,在《涅槃经》中说:“要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依靠这四依法。由此可知,我们所要依靠的是,佛的、不生不灭的、真实境界所发出来的一切法。而不依靠人的、思想、神识所发出来的一切法,因为那是一切妄想的产物。也就是说哪个法师讲的法,符合四依法,我们就依靠。如果不符合四依法,也不论这个法师的名气大小,是出家还是在家,是否相好,头衔的高低,我们一律不要依靠。如果我们依靠的法师讲的法不正,那么其结果就是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师与弟子俱陷王难,累劫难出,可悲可怜。《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何况我们身边很多修行人,甚至是老修行人,他们连什么是菩提心?为什么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等一概不知,这样修行今生怎能了道?本来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万人修万人去的法门。由于没有正知正见,本末倒置,抓不住宗旨,主助颠倒,而变成一万人修行,三两个往生的景象。所以应该花大力气寻找、亲近善知识,对于我们的修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愿诸位同修,能严格按照舟舵居士所开阐的本经宗旨,及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逐步提高,“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直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然后效仿大势至菩萨,不违安养,回入娑婆,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南无大势至菩萨!

末学弟子 于冰敬序

序文二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大势至菩萨庄严首楞严法会道场,开阐出的一部净宗殊胜经典。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自性圆通常念佛法门,是众生即生成佛的无上殊胜法门。

大势至法王子,是往昔恒河沙劫前,超日月光佛坐下的大弟子,因地诚敬求法,超日月光佛传授他专修念佛三昧。无愧于大智慧的大势至法王子,闻即信受,通过持名念佛契入首楞严大定,即真空妙有,此即是如来的正定正受。是行解并进,行解俱优念佛人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学人的光辉榜样。

大势至法王子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力心,视众生为菩提眷属,恒放无边炽盛的妙光,“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证佛知见。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若众生念佛心,未断见思惑二惑,达功夫成片,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若念佛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中没有第二个念头,断尽见思二惑,达事一心不乱之三昧,往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理一心不乱之三昧,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往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是上辈上生,法身佛之三昧,直接往生到常寂光土,妙明真心圆满显现了,即是契入了《首楞严》的大定、妙定,无上妙果。南无大势至菩萨。

佛出兴于世的一大事因缘,没有超过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佛教之精华,众生成佛之根本。《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也即是《佛说阿弥陀经》的信愿持名为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忆佛念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也即是以信愿持名为宗,三部经典广略相即,净宗妙旨全盘托出,是释迦如来一代圣教的无上醍醐。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自性圆通常念佛法门的三真实,即是《大乘无量寿经》的三真实。此即是从真实之际中显真实之慧得真实之利。即是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愿一切众生得决定往生极乐,究竟成佛的真实之利。南无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自性圆通常念佛法门,是大势至菩萨亲证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之王,是法门之王。彰显如来的本心。《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可见信愿持名法门太殊胜了,妙德难思,众生妄心行不到处,智慧不够了没有人能问。信愿持名一法是三根普被,万类齐收,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一生补处,是自力与他力的二力法门,是圆中圆,顿中顿,直接快速一生成佛之法门。如教奉行,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愿我们法界众生同入无量光寿之海。

本经独唱大势至菩萨真法乳,是极专、极顿,圆融无碍之教圆满具足。这是称性极谈,是绝对而不是相对,是善恶不二、迷悟不二、凡圣不二、性相不二,一切都是不二,不二法是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绝对不二法是一佛乘,恢复自性的法门。按这部经典修行,临命终时佛慈悲加佑,决定往生自性本具极乐。

净土宗贵在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名,为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妙在老实念佛,净念相继的如如不动上。圆瑛大师云:“今则念佛人,以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故。故说香光庄严。”信受念佛持名法门,就是香光庄严,以我们的信愿持名之心,菩提心香,称念六字洪名,这个六字洪名即是四十八愿、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十二光如来、即是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念佛,念法身佛,你就是法身佛,你念常寂光土,你就住在常寂光土,就住在大光明藏中。

这句佛号就是无上的深妙禅,就是无上甚深的般若大智慧。愿愿厌离娑婆苦,欣求极乐。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性相恒常的大涅槃乐。声声佛号唤醒本来人,声声佛号的智慧光,照破五欲六尘,二乘之境,念念在光明中,念念觉发起四弘誓愿的事菩提心,念念在离开两边契入中道,进之第一义谛理菩提心的妙觉之中。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称,信愿持名之功德,“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但是必须是“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南无阿弥陀佛。

学佛人以大智慧到达彼岸。必须依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古大德,圣言量为师,以善知识为师。《法华经》说:“善知识即如来、佛、菩萨。”黄念祖老居士告诫我们,对善知识的恭敬如佛一样看待,尊敬善知识的法,才能得到了脱生死究竟成佛的大利益。

舟舵居士是我们信众,希有难得的大善知识,乘大愿轮,展示了圣人的肝肠,点醒世人之眼目,以肩负众生慧命为己任,十年来弘法利生,传如来家业,擎起净土宗之法幢,大讲特讲,菩提心法,信愿持名之法,中道、实相、第一义谛法,无有疲倦。十年的聆听,广大的信者、闻者深受法益,开示众生悟入佛知见,明理修行。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为座右铭。宁舍生命,不舍慧命,不舍离善知识。不舍离净土持名念佛一法。将信愿持名之法,深入骨髓,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出离生死苦海之宝筏。

佛法是心法,是菩提心法,信愿行微妙之法,我们正以感恩知恩报恩之心,福慧双修,行解并进,作佛的第一弟子。念佛精进修行,流通经书、光碟、随身听,发菩提心,受持菩提心,传递菩提心,心与心的传递,心与心的交融正悄然生起,更加深入人心。依止本经中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的自性圆通常的念佛法门。

今生庆幸遇到净土念佛法门,遇到大势至菩萨念佛自性圆通常法门,遇到了净土五经一论,一乘了义无上了义的甚深大智慧经典,遇到了善知识,这是万劫千生,千载难逢殊胜稀有的一时啊。《无量寿经》开示的好,“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做成佛想,千万不要错过,务必应当摄取受持,可以获得一切智智。我们将甚深的缘分,都缘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持名的微妙法中,愿法界众生共入弥陀愿海,共入如来圣教之法海。以至诚心广积福慧资粮,回本有的故乡见阿弥陀佛大慈母。

感恩舟舵居士给我与众生结法缘、结佛缘,分享汇报修学体会的机会,我很惭愧,有一点点的认知,归功于佛的教言,佛力的加持,善知识的谆谆教诲,有不当之处,多多批评指教,愿我们在修行的觉路上,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愿有缘人到三求讲堂精舍,听经闻法,增长智慧。经云:“欲达三摩地,实从闻中入。”愿我们解第一义谛法,临命终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坐紫金台,往生极乐,成佛作祖,披弘誓铠,倒驾慈航度有缘众生。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累劫的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早日心皈佛门,愿净土念佛法门大放光明,愿阿弥陀佛的圣号光含四海,声震环宇。南无阿弥陀佛……

三求讲堂精舍学人:张友芳

二0一三年六月六日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舟舵居士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 第一卷

概要

古来讲经有华严宗法总开十门与天台宗法五重玄义之分,即阐述经文有两种形式。华严宗法总开十门: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文。天台宗法五重玄义:一、本经体性。二、一经宗趣。三、方便力用。四、藏教所摄。五、解释经题。

今采用天台宗五重玄义解释本经:本经以人法喻为名;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圆证四土为趣;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为用。大乘菩萨藏收,易行、他力、果教、横超,极圆极顿为判教。

以上二者,大同小异,虽然详略取舍稍有不同,但都是将一经的纲要发挥明了,使修行者对本经先认识总体,后研究经文。纲举目张,领提衣顺,便易领会。

本经体性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本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又名平等一相。实相无相(大光明)亦无不相(大智慧),相(大智慧)而无相(大光明),名为实相(大光明、大智慧,大智慧、大光明齐现)。无相者(大光明)离开一切虚妄之相,即离开一切生死之相。又无不相(大智慧),不是顽空与断灭。不是龟毛兔角,一切都是虚无,什么也没有。《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说,即相离相,正当这个生死相存在的时候,就要离开这个相,这叫离尽一切虚妄之相,就见到实相。这是法身如来。法身(相)如来(性)离开一切虚妄生死之相,所以说实相无相(常寂光土)。但不是说没有法身,所以说实相无不相(法身佛)。一切生死法,全部属于虚妄不实,但在生死相中,有个不生不灭,永恒常存;一切生死法是差别相,但在差别相中,有个不差别,不生不灭,永恒常存,这是平等一相。所以说实相是平等一相(大光明、大智慧,大智慧、大光明齐现)。

实相之义很深,如果能明白实相,即明白一切大乘经典体性。如今用譬喻说明:譬喻用金制作塔、像、瓶、碗、钏、环,各自显现差别之相。倘若将众器,重入冶炼,又化为金,原来一切差别相,全部消灭,但各器本体之金,仍然存在。可见各器差别之相,有生有灭,纯属于虚妄生死之相,但各器本体之金,平等一相(大光明大智慧不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远常存。以上用金譬喻实相平等,永远常存之实相,用器譬喻种种差别生死相。由上譬喻可以说明,倘若看破诸器——塔、像、瓶、碗、钏、环等虚妄生死差别之相,就可以见到实相(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离开一切虚妄生死差别之相,所以说无相(常寂光土)。在虚妄生死差别相中,有个真实平等永恒之理体,所以说无不相(法身佛)。正当这个虚妄不实生死相存在的时候,就要离开它,转虚妄不实生死相为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之相,这才是实相(大光明、大智慧,大智慧、大光明,齐现)。

但实相离开言说,正如南岳怀让云:“说似一物即不中”。说是一切种种差别相(有),即不中(空),进之,真空妙有。所以实相不是任何世间譬喻所能深刻说明之。在上面譬喻中,倘若误认为有个实在的金体可以得到,这仍然落在虚妄不实生死相中,而不是无相之实相(不是无妄相之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所以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又《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诸幻生灭差别法,完全灭掉了,不生不灭,永恒常存之觉心(大光明大智慧齐现)如如不动。因为有生有灭幻化之相都灭了,不生不灭永恒之相不会灭掉,譬如磨镜,污垢完全磨掉,镜的本来光明自然显现。经中所说幻灭后之觉心,与污垢灭尽后之光明显现,皆指离开虚妄生死相,所显现平等一味之实相(大光明大智慧,大智慧大光明齐现)。磨镜实际就是磨去污垢,镜性本有之光明,不是从外面得来。污垢除掉,光明自然显现,离开虚妄就是真实。所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众生之见,都是邪知邪见,真者,佛知佛见。

又《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诠:如上喻中诸器皆不离金)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在哪里?从空间来说,虚空法界都是我们的心性(都是大光明大智慧所在之处),不能说,心性在内、在外、在中间,说在什么地方都是执著,都不对。从时间来说,前无头后无尾,也不能说,心性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这是执著,都不对。从颜色形状来说,不能说心性是青色的,黄色的,赤色的,白色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这都是执著,都不对。心性不能说是香的,有味道的,也不能说是有感觉的,是个什么样子,这些都是分别执著,都不对,为什么?万法皆空(万法归大光明中),了不可得,心外无法,但也不可以说是无;具造百界千如(一念分三界,过去、现在、未来,三界为总界,每界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三成九界,九界加上总界为十界,十界每一界又分十界成为百界,百界每一界又分十如成为千如),也不能说有。心性是离开一切缘分思虑分别语言文字相,但也不能说在缘分思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外面,另有个心性。譬如说,种种的器都不离开金。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说,离开六道二乘人种种虚妄不实之差别相,就自然契入中道,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进之,大光明藏。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万法,万法都是道,都是佛。离开一切虚妄相,所以名无相,一切虚妄相中还有个不生不灭,永恒常存之平等一相,所以无不相,不得已勉强称谓实相。可见实相是我们当前一念心性(大光明大智慧不二)之强名。我们一念心性强名为自性。

实相宗旨,如上粗明。至于本经之体性,是否称谓实相?下面说明之。本经云:“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又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云:“名曰香光庄严”。又云:“入无生忍”。又云:“佛问圆通”。又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无量光。十二如来。超日月光。念佛三昧。自得心开。香光庄严。入无生忍。佛问圆通。三摩地,斯为第一。一一皆是实相。

又《往生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佛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这三种庄严,都是大愿自心庄严。心清净一切都清净。三种庄严入在一法句,多就是一,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即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真境。《往生论》直接显现理体事相无碍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事相就是真,当相即道,正当这个事相存在的时候,就是道,就是佛。极乐世界种种依报生活环境,正报诸上善人之庄严,一一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都是实相,即一一都是大光明大智慧不二真境。所以本经以实相为体性,即以实相为理体。明代蘧庵大师曰:“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大师说,琼林玉沼等具体事相都是道,都是佛,都是实相;寿命光明,都是自性本具,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如来。幽溪大师在《圆中钞》曰:“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无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即指实相)”同修们,琼林玉沼,寿命光明具体事相,都是究竟坚固之相。都是妙明真心,都是自性本具,心外无法,了无可得。综合上面两说,我们的心性,充满虚空法界,光明照耀,永恒常存。极乐国土,不在心性外。百界千如,都是我们心性本具。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国土清净就是我们心清净。无有一法在我们心性外。本经所说,直接显示本心,全部显示自性。当相即道,相就是道,相就是佛,相就是实相。

《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切法住在他应该住的位置,世间凡夫也是常住不灭。古德云:“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等万象,都是实相这个大光明藏所印出来的,都是不生不灭,都是无量光寿如来。都是此意。所以随拈一法,体即法界(实相之别名)。以此而知:一句弥陀名号,也是体即法界,本经也是这样,体即法界,所以说,以实相为本经之正体。

为了便于同修理解,什么是实相,我再引用《大经解讲义》两段文字。

《大经解讲义》说:性相不离(大光明大智慧不分开),性相不二(大光明大智慧齐现),光智不离(大光明大智慧不分离),光智不二(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性相恒常(大光明大智慧二恒常),光智恒常(大光明大智慧二恒常),性相一如(大光明大智慧互遍互融),光智一如(大光明遍在大智慧中,大智慧就在大光明中),性相一真(大光明一真大智慧一切真),光智一真(大光明遍在大智慧中,大智慧就在大光明中,大光明大智慧二真实),性光无量(大光明照耀充满虚空)相光无量(佛放大光明照满虚空),性寿无量(无量光无量寿),光寿如来(光明寿命自性本具),极乐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相寿无量(智慧寿命皆无量)。又说:释迦与毗卢、弥陀,不一不三,明明是三,是多,多就是一,多佛就是一佛,如电视机荧光屏,现相就是三,就是多,不是一。不现相就是一,不是多,不是异,合起来就是不一不异。

以上两段文字,都说明实相本意,所以本经以实相为体性。

二、一经宗趣

经文所崇者,名之为宗。宗者,重要。全经之宗要。又宗者,修行之重要途径。所以知道,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所以在辩体之后,首先明宗。体是理体,宗是修行。体者,是所依靠之理性(大光明)。宗者,是显现理体之宗(大智慧)。二者互为里表。宗是契入理体之重要修行,所以应该崇向。《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所说之尊贵叫做宗,宗之所归处叫做趣。又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什么是趣?意趣、趣向,即神识所归宿之处。综上两说可以知道,趣者,是神识所归宿之处。所以依靠经之修行路线,神识最终所要到达之处所为趣。善导大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即趣)”。以念佛三昧为修行宗旨,以一心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为体即处所。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本经以念佛为修行宗要,往生极乐为体,即处所。《合赞》继云:“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念佛为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一部经典所尊贵的所专一的就是念阿弥陀佛。所以念佛为本经宗要。宗之所归趣唯在于往生极乐。所以往生极乐为本经之趣,即处所。本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凡夫)”。“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中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成佛)”。此经文正是本经修行宗要,信愿持名。又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经文正是本经归趣,往生极乐世界。

净宗称《大乘无量寿经》为大经,《佛说阿弥陀经》为小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基本经典。因为这三部经仅有详略不同。所以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大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称本经为净宗根本经典,实际三经是同一部经典。《大乘无量寿经》之宗趣,念公大师《大经解》曰:“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阿弥陀经》之宗趣,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宗趣,本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宗)“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趣)

综上三经之说,本经之宗趣应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宗。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即往生极乐世界,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首明宗

《大乘无量寿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即是《佛说阿弥陀经》之信愿行。《佛说阿弥陀经》之信愿行即是本经之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三经之宗旨完全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现以《佛说阿弥陀经》之宗旨来解释本经之宗旨。信愿行为三资粮,为修行宗旨。三资粮以信为首,信为道源功德母,三资粮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明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一心不乱专持名号。

①信自。《要解》曰:“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或者有人疑惑说,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妄我,而是指离开一切虚妄不实之相的自性,即指一切众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开口便说,这心本非肉团,这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了,一个人心脏坏了,可以移植另外一个人心脏来代替。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意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能缘色、声、香、味、触所生之影像,所以名为缘影心。为了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此经是经中之王。此经说明此义。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见摩登伽之难。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求佛请开示。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测。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测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呵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失去你的真心),故枉受轮转”。佛开示阿难,你所说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那是个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贼人,认作自己的爱子,于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首楞严经》这段开示十分亲切重要。《楞严贯珠》说:这部经讲“见道”、“修道”、“证道”。由于“见道”才能“修道”,由于“修道”才能“证道”,可以知道“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见道”之目的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也是这样,向我们大喝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要认识当前这个能推测能思考,自己认为是自心,其实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于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下云:“竖无初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末尾,即是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处有前后?在生灭心中则有心、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在前灭在后,便有前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既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它是无始。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无终。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上。起点便是终点,所以没有始终,即没有前后。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粗浅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一切处。“横绝边涯”,即是常说的横遍十方。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自性、真心、佛性、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的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十分亲切重要。

以上所说的真心,凡夫在没开悟之前,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仰信。想到这是大觉世尊金口所说,所以我们只应尊仰敬信,不可怀疑。诸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件大事因缘,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众生本具妙明真心,就是佛的知见。以下再引证一些经论来增加大家的信心。例如世尊在腊八夜里睹见明星大彻大悟时,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大光明大智慧齐现)”。这就是说,我们的本心,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是说,当前念阿弥陀佛之心,就是佛。也就是直指众生之心本来就是佛。又《要解》说:我们的真心,不是肉团心,也不是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即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真心随声音之生,而听到声音,这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这是不变。由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都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妄想执著,妄心作主,真心未现,所以“昏迷倒惑”。但是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合觉,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跑向远方,只是往生本心之中,所以决定往生。净业行人在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怀疑。这是信自。信自,即是信自佛。

②信他。信他就是信他佛。我们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大光明大智慧齐现)决无二言”。首先要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受五戒不能妄语,所以释尊也决定不能妄语。《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都是真实,都是如(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没有虚妄。念公大师云:“我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人一文钱,也不要人去投他一张选票。释尊舍弃王位眷属,雪山苦修,成佛后也只是沿门托钵,讨饭为生,这都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要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佛的教导”。《佛说阿弥陀经》是佛金口所说“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都是真实语,决不是骗我们,而且净土三经中的《大乘无量寿经》与《观经》都有会中大众,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记载。这都是历史事实,决不是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既然相信,就应当依教奉行,“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二者,我们要信弥陀世尊决无虚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大乘无量寿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即指本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之诚信。这是表信。下面说“乐”,表欢喜。欢喜极乐国土,才会发愿作佛。从“乐”至“愿生我国”表愿。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当然念得愈多愈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时只念十念法及临终时能念十声,都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下文说,如果有人行如上的十念,而不往生,就不成佛。现在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可见阿弥陀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发一切大愿,决定已经全部圆满成就,所以决定无有虚妄。我们的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三者,要信六方诸佛即十方一切佛,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中说诸佛所现广长舌相,即是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真境。《要解》说世间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相薄而广长,吐出时可以自覆其面。可是经中诸佛为了赞叹净土法门,所现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现这稀有妙相,正是为众生生起决定信心。又用这不妄稀有舌相“说诚实言”,令诸众生,皆信诸佛所赞,纯一真实。诸佛毫无异说,所以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佛说阿弥陀经》的经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根本经典,可见本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能遇见这样殊胜稀有的不二法门,实应至心信受,不应当怀疑。所以《要解》说: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③信因。因与果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能深信因果,就不同于一般人了。若真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着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与过失。要深信因果,必须明白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都得人身,这是由于过去生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于在座的诸位,都能参加当前的“三求讲堂精舍”道场,这都是过去多生多劫中种下的善因,不是在一、二、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所种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呢?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都能深信切愿持名,所得的果就是往生极乐,莲华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鞞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但世间人对此很难生信。所幸当前国内外有志之士,重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记忆前生的实例。请看(净土资粮因果篇)。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必要种善因。所以说“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白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两条腿都软了,这叫做“众生畏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云:“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以散乱之心念佛,都是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说,佛在世时有一位老人想要出家,舍利弗用法眼观察,看出老人在八万劫以来,未种善根,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老人在八万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老虎走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这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句佛,八万劫后,凭这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由上可见,用散乱之心,称佛名号,都有这样殊胜功德,何况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哪有不往生之理?这个信愿持名是往生极乐的亲因,由这个亲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

④信果。《要解》云:“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随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由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系念不乱,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入念佛三昧而得往生极乐。诸大菩萨也是这样。又《文殊说般若经》云:“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可见念佛功德难思。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都是念佛求生净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含灵都因念佛而往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声。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决不能白费。往生之愿,决不能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⑤信事。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理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幢幡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回,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对于这些所有事相,若问他们究竟以什么为本体呢?从科学上来说,宇宙万物推其本质,不过是由一百多种原子所组成。这一百多种原子,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只是电子、质子和中子。世间万物只是三种“子”,或多或少搭配而成。若问这三种子是什么呢?当然小中还有更小,这是不可穷尽的小。但我们可以这样的说,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颗粒性与波动性。因此可以说,一切都是能量和波动。例如空中的电磁波,俗称无线电波。波即是波动。可见从事相上看到森罗万象,若论本质,只是能量与动相。

《要解》云:“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佛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事相与理体相对,境界与心性相对。境界即事相。前面已经说明,心性包括十方,这心性不可穷尽。所以心性所显现的境界,也不可穷尽。现代科学家已经承认宇宙之大不可穷尽,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也是围绕它的中心而旋转,所以必然有更大与更大的不可穷尽的天体。可见宇宙之大不可穷尽。科学家这种认识,在佛经中早已说到。并且依佛教来说,这不可穷尽的世界都不在自心外。因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当然也不在自心之外。极乐世界是实有,《佛说阿弥陀经》云:“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至关亲切重要。极乐是有并且是真实有。不同于眼前这个世界,目前虽然有,而将来必然会坏与空。天文学家已经证实,有的星球已经衰老,有的正在变坏,有的正在崩溃。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轻,或者刚刚出生。陨石的降临正说明某个星球崩溃了。此世界(三界)在贤劫千佛出世后,也将由坏而空。将来又由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但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最极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有,那极乐世界当然是有,并且是更坚固的有。以上说信事。

⑥信理。理是理体、真心、实相、大光明大智慧齐现,也即是全法界。法界即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

《要解》云:“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介尔是微小之意。我们当前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它本体等同虚空法界。所以极乐世界不在我这一念心性外。此事前已经说明,不再重复。

《要解》又云:“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生活环境,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等。依报属于器世界。正是正报诸上善人,表有情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主指阿弥陀佛,极乐一切圣贤天人即是伴。极乐依正之二报,教主及侣伴种种事相,都是理体(即微小一念心性)所显现之影像。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教主、侣伴如镜中所显现之影像。且能显影像者,是我理体,所显现之影像不离理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像虽多种,同为实相,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如来。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显现事相与事相无碍法界,其理更深。当年华严会上大阿罗汉也不能明白。事事无碍,指事相与事相,称性圆通,也都是彼此无碍。一事相与多事相也是彼此无碍。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大包括小,小包括大,重重无尽。多中含一,一中含多,这叫做一多无碍。这都是十分难懂。例如说,全体包括局部,这是毫无疑问,但如果说,局部包括全体,大家就不能理解了。因为这是凡夫之情见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还要做譬喻,再用波与水为例:波是事相,水代表理体。多波包括每一个波,这是常情,现在再加上一句,每一个波包括多波,这就不明白了。其道理就在于一个波的本体是水。水就包括一切波,所以一波就包括多波了。这是一多无碍的浅说。《要解》又以灯光为譬喻云:“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就像我们这个佛殿之内,悬挂了许多盏电灯,佛前还供着明烛,所有这些发光之物,所发的光都遍满全室,这也就像佛的心,众生的心,诸位的心,我的心,都遍满法界。彼此没有妨碍,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并且室内千灯之光,每一灯光遍入于一切灯光,每一灯光包括一切灯光。一遍入多,多遍入一。多中包括一,一中包括多,互相遍满,重重摄入,互相圆融,无有障碍,不可思议。这是《华严》十玄门中一多无碍法门之浅说。至于一中有多,局部包括全体,还可以用最新的科学成果来证明。念公大师云:“用激光技术拍成的立体照相也称全息照相,拍照出的影像是立体的,如给我黄念祖拍照,所显出的便不是平面的影片,而是如塑像一样的立体像,我们将看到就如同真人的黄念祖在这里。这个底片,如被打碎,只须取出其中一个小小的碎片,底片是全体,碎片是局部。可是碎片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黄念祖,只是形象稍小一点。可见局部中仍然包括了全体中的一切信息,这就是一中有多的科学证明”。

以上所说的内容这样的难懂难信,我们信他有什么好处呢?这是因为具足六信,才是真信。真信的功德不可思议。莲宗十祖截流大师《劝发真信文》云:“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这就是说,没有真信,纵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极乐,来世可生善处享受快乐。大师接着云:“当受乐,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阐提乃断善根不信因果之人。旃陀罗指以屠杀为生之恶人。大师此说发人深省。无有正信,纵然修善,则来世享福,在享福时,必定造业,既造恶业,必受恶报,只是在时间上稍缓一步而已。可见真信十分重要。

对于《要解》所说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世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就能信事。信经中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定能往生了。进一步,如果能具足六信,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且品位甚高。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极乐,若人根器猛利,修行精进,于现生中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个穷苦人,生活十分困苦,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不生不灭),号觉明菩萨。《观经》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可见这个方便法门,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也不屈材,下到五逆十恶,也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这是稀有之事。又例如有的医生能医不治之症,当然是良医,五逆十恶就相当于病入膏肓的人。而持名法门仍可救度,可见阿弥陀佛是大医王,可见净土法门能度下根,甚至恶逆也能救度,正是它的殊胜之处,怎么能因为它能度下愚而轻视它呢?

乙、发愿

信愿持名为宗要,底下说愿。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应该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想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叫做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石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最坚。《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有这个愿望不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我们要出离生死,要同生死敌人作一次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的护身铠甲?就是愿。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的高低,在于念佛功夫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真信切愿。有了真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云:“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坚固了,临终能十念,哪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极乐。《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见,我们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关键,不在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缺了两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往生极乐的道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截,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娑婆之脏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召的,那么就好办了!都是自心生出来的,现在我们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要解》又云:“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也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心净则土净。我们自心本来清净,所以理应欣求净土。如经典说,释尊在世之时,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而你的国土为什么不清净呢?释尊就用足趾按地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等等佛国同样清净庄严,无二无别。可见此土也是清净庄严,只是因为我们的自心不清净而已。再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是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呢?这就说明阿弥陀佛大愿之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不容易往生。例如考大学,各校录取的标准不一样,这个暑假有人考北京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有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它大学都可以录取了。北京医科大学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最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思惑往生不了,甚至在破无明后才能往生。但阿弥陀佛国土,投考者考一百五十分就能录取 只是不能交白卷。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到。但是一旦考进这个大学,便没有降级,没有开除,保证个个都是博士,都是大科学家,都有大成就,保险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呀!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招收极广,教导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大学我们一定要去!一定能去!!!

再者,厌离娑婆的这“厌”字十分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真的生起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首先说苦。人生有种种的苦,常说八苦交煎。这八苦即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苦。先说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老年,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走艰难,腰酸背痛,浑身是病,也是很苦。这说明老苦很苦,并且愈老愈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刀解体,这个苦很可怕,更可怕的死不只死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头。还有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起,这是怨憎会苦。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自己谈得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也是苦不堪言。再者,求不得苦。人人都有求不得苦。要求的就是没有,自己希求的,偏偏得不到。末后是五阴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自己缠缚了,使自己不能出六道。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所以应该厌离。

其次说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就成空,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曾问弟子:人的寿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说,在饭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就没有命了。佛还是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一个人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呀!第四是无我。哪里有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间人时时处处爱护这个“我”。贪著钱财,有了钱财,自己就可以享用。贪色,就是为了快乐。贪名就可以荣耀,贪吃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自己不知道,身体是个肥皂泡。任自己怎样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

《要解》续云:“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就是说厌离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欣慕净土,也要取得究竟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做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你还要舍干什么?《妙宗钞》回答得非常好:“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辙指车辙,古代都是大车,车在路上压出条沟)也就是说:取与舍都达到登峰造极了,就同“不取不舍”不是两样。这话很不容易懂。圆瑛大师有个解释,他说若横超三界,永离诸苦,再不用舍了,才叫做“舍至究竟”。什么是取得究竟呢?若求生极乐,到了直上莲台,永受诸乐,才叫做“方无可取”。念公大师云:“由于经论中的言句,往往有无量义,所以我从另一方面补充一点拙见。我认为一个取舍到了极点的人念佛,与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一个人若是舍到极点,对于娑婆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在念佛的时候,就只是一句阿弥陀佛,自然不会再打闲岔。只剩下一条心,只是在念佛,这就同那不取不舍的人在念佛是一样了”。再看莲池大师《疏钞》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钞》解释《观经》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每念一声,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人。这种人临终时念十句佛号,每念一句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且能往生净土,其原因就在于这时念佛达到理一心。契入了理一心,就是契入了实相。所以出现了上述的不可思议功德。恶逆的人不信地狱天堂,认为这是骗人的。可是他临终时候,《观经》云:“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看见地狱了,那里煎炸活人同炸饼一样。他一看自己就要进油锅,他不敢当这个油饼!他是真的看见了,他就怕极了。这个油锅可真不能进呀!我得出离呀!这时他的厌离之心达到了极点。可是怎么能出离呀?当他听到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免除生死之苦了,这个恶人若闻到能信,必然一心求救。取也取到了极点。他这样念阿弥陀佛就与理一心念佛相同了。以上都说明取与舍都达到了极点,同不取不舍平等平等,不是两辙。所以有些老人,不多求学问,一心求生,老实念佛,倒能成功。因为他们暗合道妙。所谓暗合道妙,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就是这么念。不知不觉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觉自然契入实相了。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云:“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就是说,修行人还未能破相,那就先别管离相不离相,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这么念,就一定能往生极乐。这是大祖师的话,所以就是这么直截了当。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极乐,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以信一两样。首先应该信因果。再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可以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发的愿就更切了,愿切行就更专诚了。信愿如果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得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丙、持名

愿能导行,即有信愿必然生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曰:“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超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名以召德”。这个名字就召来了万德。阿弥陀佛名号,称谓万德洪名,由于这个万德庄严所成就的名号,万德不圆满,怎么能成佛?既成了佛,名叫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所组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种花粉,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是直接吃花粉。我们念佛,如同吃蜜。这是采百花之精而酿成的蜜,我们吃蜜就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号就比喻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成佛了才能成就了名号,所以这个名号就具有万德。只念这个名号,就招来了名号中的万德。由于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佛的功德是凡夫想不出来的,说不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来扰乱,可是魔变成的美女到佛面前就变得丑陋不堪。魔又用种种武器向佛进攻,但这种种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莲华。魔就惊奇了,问佛有什么功德,能有这样的威力。佛说:你问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于是地神(法身大士示现)就出来证明说,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佛当年为救度众生,舍弃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见佛的功德难思。这个功德我们还能理解,至于佛在菩提树下,睹见明星悟道的那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彻底打破了无明,这个功德怎么能思议到啊?所以《要解》云:“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所以散心念佛,仍能作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专持名号,焉有不往生之理!一旦往生净土,从此不再退转。不退转是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念不退转。到了念不退转,念念契入理体,从容中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那还不成佛吗?念不退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菩萨才能达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堕凡夫地,叫做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堕二乘地,叫做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证位不退,同时圆证三不退。可见持名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是径中之径。《要解》云:“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观像如《般舟三昧经》里所说,专看佛像,这叫做观像念佛。观想如《观经》里所说:观日、观水、观佛相好等等十六观。这叫做观想念佛,都是净土之行。还有五悔,①忏悔。②劝请。③随喜。④回向。⑤发愿。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功了,都能往生净土。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是正行,至于礼拜、供养等等都是助行。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是宝中之王。

《要解》云:“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在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这一法,能广泛摄受种种根器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都能契合,引导往生。所以说“收机最广”。至于“下手最易”呢?人要开始修行,总得开始行走,从原地迈出头一步,这就是“下手”。持名是下手最容易之处。刚会说话的小孩会念阿弥陀佛的很多,可见“下手最易”。由于持名这样殊胜,所以“释迦慈尊无问自说”。《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世尊主动对大众开示,这是特点。那么《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下手处是什么呢?“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是大势至菩萨无问自说呀,也是没有人能问到这个地方。这是本经下手处的特点。例如《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问,都是有人问。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是世尊自说。本经也是没有人问,是大势至菩萨自说。可见法门太殊胜了,没有人会问到这里。于是大势至菩萨就兴大悲,悯有情,主动告诉大众。大势至菩萨在一切菩萨中,大智慧第一。因为这个法门,须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刚才研究过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议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本经讲了,这个法门是“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不只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极难信,是说一切世间,包括各各刹土,各个种类的有情,不但包括凡夫,也包括圣人,一切都极难信。既然如此,能信极难信之法的人,就说明此人善根福德很厚,智慧很深啊!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间小聪明啊!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污浊的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譬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乱心里面,乱心不得不立即清净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直截了当,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喻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谷、磨面,然后蒸成了馒头,这是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是佛的果实。我们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譬喻吃馒头。馒头已经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就是吃,佛号已经成实,我们享受现成的,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又印光大师云:“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或默念,除佛外,不起别念。若妄念一起,当下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云:“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持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又《观经疏》云:“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则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这一段文即是“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最好注解。又《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若有四众,受持读诵彼佛名号,乃至无有水火毒药刀杖之怖,亦复无有夜叉等怖。”其他法门全仗自力,末法修行者多诸障碍。例如《首楞严经》中广说修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干扰,修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所以《首楞严经》曰:“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修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所以其余诸法名为难行道。《像法决疑经》云:“本师灭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果教。修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干扰。《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本经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观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作道场,生诸佛家。”《观经》继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云:“是故有情之类,纵令在人中以宿报故,或聋盲喑哑。愚痴狂恶,以其佛光名号因缘皆得解脱。”“或在三途勤苦之中受苦无间,以其佛光明名号因缘,皆蒙解脱。”“闻其光明名号,若信受,若称名,即时除无量劫生死之罪。”《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据密宗经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经无量。日兴教大师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卢舍那(报身佛),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大光明大智慧齐现)。”“又三身(法报应)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阿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所以名号功德更不可思议。信愿持名为往生正因;四种净土,为往生妙果。兴因则果必随之,如影随形,所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本经宗要。即《佛说阿弥陀经》之信愿行。

(二)次名趣

同修们,宗的所归者名为趣。“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所归,在于“归于净土”,证三不退。所以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净土有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以下简略说明四土往生之相。

(一)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同居净土。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此土有凡有圣,如文殊大士常显现在五台山,诸阿罗汉常在天目山或雁荡山显现,这是娑婆世界的圣人。但我们居住的娑婆是同居秽土,所以虽然名字相同,都叫凡圣同居土,但实际情况不同。

《要解》说:娑婆凡圣同居土,由于实圣(指小乘初果、二果、三果)过去生中,还有见思烦恼没断,造有烦恼的业报,还留在世间。如果是小乘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全断,不在世间了,住在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权圣,指大权示现的菩萨,他们有大慈悲的愿,暂时留在世间,度化众生,所以凡夫才能与圣人同居。小乘阿罗汉,就入涅槃,不在世间。大权示现的菩萨,虽然有大慈大悲度化众生的愿,但度化众生的缘分尽了,也不在世间。而且圣人升华,凡夫下沉,相差太远,圣人生活快乐,凡夫生活困苦,相差的太多太大。所以这个同,只是暂时的同居,不是究竟的同居。又天地之间,能见到闻到圣人的人少。虽然见到听到圣人,但迫切向往亲近的人,少而又少。释尊在世时,那时圣人纵然多,但如珍如宝如吉祥,不能遍满国土,圣人如众星,众生如微尘,不成比例,截然不同。

根据《要解》之意,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比极乐凡圣同居土逊色有四点:①暂同。娑婆小乘初果、二果、三果,暂时留在娑婆,证阿罗汉小乘极果,就入涅槃了,不在娑婆凡圣同居土。大权菩萨,如渔篮观音,度化众生的机缘尽了,完成任务了,就入寂灭,所以娑婆凡圣同居,只是暂时同居。②难遇。虽然有小乘圣人,大权菩萨,还留在娑婆,但不容易见到听到,更不容易亲近。在极乐,往生的人,就与大菩萨如老师如朋友,早晚都在一起生活。③稀少。娑婆的圣人,就是佛在世间,也是珍贵、吉祥、稀有,凡夫很难遇见,更不容易亲近。极乐就有一生补处的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就像弥勒一样,是等觉菩萨,是佛的接班人。这样的等觉菩萨非常多,不是用算数所能计算出来的。但是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祗来说这个多。④所作不同。在娑婆,圣人都悠闲自得在神圣的境域里,而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在三恶道中长,在三善道中短。圣人凡夫虽然同在娑婆,但所作的事情与所取得的成就,绝对不一样。在极乐破四十二品无明,就登妙觉,就成佛。所以知道,住在极乐凡圣同居土,胜于娑婆凡圣同居土无量亿倍啊。

又娑婆的凡夫,还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极乐凡圣同居土,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怎么还能有真的三恶道呢?一旦往生极乐,再也不堕三恶道了。不像娑婆的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即三善道,头没,即三恶道。三恶道的众生,极其惨苦。再进一步说,如《要解》说:我们众生最大一件事,就是凡圣同居土这一关,最难突破。娑婆的凡夫,必须断尽见思二惑。对于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见思惑都断了,才能出六道轮回,这个很难。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是:念嗔痴慢疑。身见,现在的气功师搞的就是身见,就是如何保养身体,他们最多是个养生家,不是宗教,佛教讲破我无我。二惑破尽,证阿罗汉果,才得漏尽通。出六道轮回,截住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这是竖出三界,依靠自力,这样出三界太难了。净土持名念佛往生极乐,是舍去娑婆凡圣同居秽土,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净土。一生成办,就同阿弥陀佛,诸上善人一样,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横出三界。往生极乐的人,不是必须断尽见思二惑,只要“若众生心,忆佛”即发菩提心,深信切愿,“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临命终时,便蒙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加持,决定往生极乐,这样往生,容易做到,不难哪,所以称谓易行道。但也不是说修行人,每天只是简单做一做早晚课,余下的时间就去下酒店,跳迪斯科,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往生极乐,也要尽力去做。这样的又方便又直捷,又殊胜又稀有,又横超又容易的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是十方世界所没有,唯独极乐世界有。所以知道,极乐凡圣同居土,比十方世界国土都殊胜。又带业往生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品烦恼也没断,往生后仍然是凡夫。但没有退转,修学条件好,只有进步,没有退缘,没有降级,没有开除,寿命无量,个个都是博士生,一生成办,不用第二生。所以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也是圆生极乐四土。

(二)方便有余土。假如有人念佛功夫深一些,以离开杂乱之心,专念阿弥陀佛,心想佛,口念佛,心口就相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分分明明,心想佛,佛就在心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相继相续,没有间断,这样念佛,就叫做事一心不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不求断惑,而见思二惑自然断掉,就从娑婆凡圣同居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得到事一心不乱,在理上还没有彻底明白,属于戒定慧的定门所摄,缺少智慧。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是在事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上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就在这个时节,突然摸到电门,立刻契入真心。忽然自心与佛心相契相合,这才知道,能念的是佛,所念的还是佛,佛就是心,所以能念的是一心,所念的是一心,能念所念都是一心。念佛法门直截了当,能念所念都是自己的真心(大光明大智慧齐现)。不要住在有念上,有念是六道,凡夫心中有个妄念,这个妄念就是六道凡夫在娑婆搞六道轮回的根本。所以不要住在有念上。但也不要落在无念上,无念是二乘人执著那个“空”,万法都空了,不明白空生万法,缺乏智慧。所以佛法主张,离开六道凡夫执著那个“有”,也离开二乘人执著那个“偏空假有”,离开空有两边,自然契入中道。如《疏钞》说:倘若说他有吧,可是呢,能念佛的这个心,本来是空的,本来无一物,还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佛也没有,什么也得不到,无缘不显现。倘若说他无吧,无是空,可是呢,能念佛这个心,灵光独耀,所念的佛,历历分明,清清楚楚,分明是有。说有说无(落在两边),都不是诸法本来的面目,勉强的说,把空有合起来,那就是空有不是两件事,空有不二,一切法都是不二,才是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

无念而念,不用妄心念佛,放下万缘一念单提。念而无念,虽然一念单提,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但是忘掉能念佛的我,也忘掉所念的佛,能所两忘,这是证悟的境界。开悟的人常说:明明朗朗,清清楚楚,什么都看见啦,什么都听见啦,可是呢,看见什么,听见什么,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到底是看见,听见,还是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众生的语言思想就不够用了。言思路绝,不可名状。用众生的语言,众生的思想,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那个境界是什么形状,叫什么名字,众生的语言思想不够用了。唯有一心、真心、清净、平等、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诸法本体、无量光无量寿,根本没有杂乱之法,生死之法。《疏钞》所说的境界,是念佛人,理一心不乱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属于戒定慧中的慧门所摄取,也兼戒定慧的定门所摄取。理一心不乱,是定慧等持,定慧均等(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的境界。达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最低也是破一品无明,见一份法身,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实报庄严土,同时最低也分证一份常寂光土。

实报庄严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住的地方。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称谓住地菩萨。住地菩萨及住地以上的诸大菩萨,最低也是破一品无明,见一份法身的法身大士,才能往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的法身大士,色就是心,心就是色,身就是土,土就是身,色心自在,互相转化,身土自在,互相转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一切国土的众生,就在一毫毛端头里,全部显现出来,这是念佛人所得的念佛宝王三昧,极其殊胜的境界。微尘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土粒,而是比土粒小得百千万倍的中微子。就在这小小的中微子里,就有佛与大菩萨,给无量无边的众生讲经说法,转大法轮。一个中微子的性与十方如来,一切国土,一切众生的性,是同一个性,无二无别,都是充满虚空,都是大光明所组成的。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十方如来,一切国土,一切众生,就在一个中微子里面,全部显现,这是从理上说的,这是称性庄严。称性庄严就没有任何障碍。圆教初住以上直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共计四十一个位次,每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都是无量无边,不可以用算数来计算。这样无量无边无数的法身大士,都住在实报庄严土。但每一位每一位法身大士,又分别分证常寂光土。圆教初住分证一份常寂光土,二住法身大士,分证二份常寂光土,……十回向法身大士,分证三十份常寂光土,……十地法身大士,分证四十份常寂光土,等觉法身大士,分证四十一份常寂光土,如同十四的月亮,这是位位分证常寂光土。阿弥陀佛证全部常寂光土,全部常寂光土是四十二份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诸佛如来的法身。

(四)常寂光土。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身佛住在常寂光土。《要解》说:实相之体,是一切法的本体。寂是无量寿,无量寿是一边,照是无量光,无量光是另一边,所以无量寿与无量光都是两边上的事。非寂是说,他不是一边,非照是说,他不是另一边,不是两边,就自然契入中道。所以“非寂非照”就是中道了义。“灵光独耀”而又是无量寿,勉强说是常寂光土。无量寿又是灵光独耀,勉强说是清净法身。所以知道,身是灵光独耀,清净法身,土是无量寿,常寂光土,身与土不是两件事,身土不二,这都是勉强命名。无量寿本体,称谓寂,无量光相用,称谓照,寂照同时存在,这种无上甚深微妙境界,不是凡夫、二乘人的思想、测量,所能达到的境界,唯证便知。又常寂光土这四个字,圆满显现涅槃三德如来秘藏。涅槃三德是不生不灭。如来秘藏是寂照同时存在,无相无不相,无知无不知,是极乐四土。常寂光土,常是法身德,法身无量寿,所以法身常住。寂是解脱德,解脱是大自在,从此以后,有生有灭的分段生死,转为永恒的大自在。光是般若德,般若是大智慧,大光明大智慧遍照虚空法界,这是平等清净一相,灵光独耀。等觉法身大士已经破了四十一品无明,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再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这时法身全部显现。就像十五的月亮,全部露出来了,正圆啊。圆证三德也是这样,就像十五的月亮正圆。彻底明白心源真体,究竟清净平等,恢复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白本心,见到自性,一切清净平等本然,究竟坚固,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阿弥陀佛!住在常寂光土!!一切皆成佛!!!

凡夫带业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现在有人不赞成带业往生这种说法。他们说,查遍净土五经一论,也没有带业往生的说法,只有消业才能往生。消业往生这个好啊。修行人,有种种的恶业,连消都不肯消,持这种态度的人,不能往生极乐。必须有消业的决心,有消业的措施。可是消业谈何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古大德说:消的业如指盖的土,未消的业如大地的土,这个业如何消法?消业太难了。带业往生,并且带恶业往生,虽然释迦牟尼佛著作里没有这种说法,但这个意思很明显,如《大乘无量寿经》三辈九品往生是什么意思?还不是带恶业多少,确定往生品位高低吗?带恶业多品位就低,带恶业少品位就高。有人提带善业可以往生,这还用说吗?带就是带恶业。如《发大誓愿品》说:“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这不复更堕恶趣怎么讲?这是很明显带恶业往生极乐。如果这些人,恶业都消除了,不就往生常寂光土了吗?那么极乐世界还有下三土干什么?佛还说,不再堕恶趣,这话不就是废话吗?佛决不能说废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这些人,都是带业往生,往生后再消业。所以带业往生决定是正确的。一往生,亲自闻到阿弥陀佛的教化,又没有退缘,又是无量寿,再怎么根性差,也必定在一生,圆满断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圆证极乐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所以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也就是往生上三土。所以叫做圆满往生极乐四土。

娑婆世界的修行人,不论修行什么法门,都很难。因为生活在娑婆世界里,不如意的事太多,诱惑力太大。正在加紧用功时,一遇见不如意的事,或者这件事对自己诱惑力太大,就退心啦,甚至堕落。我有一个同修,退休老教师,儿女没有正当工作,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到外地私立学校讲学,不修行了,甚至还想练气功,退了。所以修道的人,如牛毛一样的多,可是再看一看有几个人求往生,又有几个人能往生,寥寥无几。今生能明心见性的人,在佛教八大宗,在净土宗,能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人,少而又少,谁看见麒麟,没有人看见麒麟,当然看不见麒麟角。念公大师说:一亿人口能有一个半个的,中国有十亿人口,能有十个八个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念到理一心不乱,才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后来又说有一小批。所以说,修道的人如牛毛,得道的如麟角。极乐世界的人,要成佛容易,为什么?修学条件好,没有退缘。《大乘无量寿经》说:所有往生的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都是金色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有八十种随形好。这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随我们世间人说的。其实往生的人,都有无量的相,每一相都无量的好。都决定作佛,没有退缘。极乐比十方世界殊胜的地方,首先是带业往生,即是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印度语,译中文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凡夫修到小乘初果须陀洹,就入圣人的流,再永远不堕六道凡夫。(二)行不退。断除见思惑,伏住或断除尘沙惑,永远教化众生,自利利他,这是菩萨事业,不再堕为小乘人的自了汉。(三)念不退。最低也是破一品无明,见一份法身的法身大士。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流入如来智慧大海,用真心住在一真法界。以上三种不退,如果在娑婆修行,必须断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如藏教初果,通教初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都是断掉见惑,所以证到位不退,不堕凡夫。通教菩萨,别教十回向,圆教十信,这个层次的菩萨,都是断除见思惑。思惑指,贪、嗔、痴、慢、疑,这是更细的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思惑。这是行不退的菩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也称住地菩萨,是破无明,显法身,念念流入如来果海,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这是念不退。但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是极圆极顿,当生成就,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往生极乐就不再堕六道凡夫,这叫做位不退。极乐国的人民,纯是大菩萨,修直接成佛的一佛乘,所以不堕为小乘,这叫做行不退。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就等于往生极乐上三土,圆教特征,圆修圆证,因果同时。一往生极乐,必然破无明,显佛性,见法身,念念流入如来大智慧之海,这是念不退。真正能做到这个水平,是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极乐的菩萨,都是生活在念念不退的环境中,只要破尽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因地修行的位次,进之,法身全显,这是一生成佛。

《要解》说: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只念十声佛号,带业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三辈九品最后一品,即下下品往生,也得三不退。居下下品的人,是极乐凡夫,往生时,只伏一伏烦恼,没断见思烦恼,这样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证三不退。了解这个事实,才能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末法众生,临命终时,能往生极乐,那是阿弥陀佛大愿大力的加持,所以才能往生。佛力是他力,念佛人,只有信佛力,信他力,才能深信佛号功德。能信持名念佛,才能信自己的心性也不可思议。因为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性本具本有,是自己的心性造出来的。又极乐不退因缘有五条:一、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摄持,所以不退转。二、因为佛光普照,所以发菩提心,只有增长猛进,没有后退,所以不退转。三、水、鸟、树林,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都是佛,所以他们都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密妙法,都能增长往生人的正念,所以不退转。四、往生极乐的人,都与菩萨为朋友,与观世音、大势至,肩并肩,手拉手。生活环境没有魔邪,魔邪是退缘。极乐的人,外没有魔邪,内没有烦恼,所以不退转。五、都是无量寿,都与阿弥陀佛寿命相齐相等,都是无量劫,所以不退转。

真正念佛的人哪,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难思难报。大慈悲心达到了极处,大智慧,无人跟他相比,所以才能从佛心中流出凡夫容易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修行人,不是必须断尽见思二惑、消业,只是伏住见思烦恼,就可以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只要信愿持名,临命终时,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这是佛知佛见,超出众生的情,离开众生的见,不可思考不可议论。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唯有极乐世界有。所以千经万论都赞叹凡夫容易往生的极乐凡圣同居土。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三不退中的最低位不退,就等于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上到等觉,佛也在内,念念普度众生,念念流入如来大觉之海。所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信愿持名,为本经的宗。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即念念普利众生,心心流入大觉之海,横生四土,为本经的趣。

三、方便力用

《大毗卢遮那经》说:发菩提心(忆佛)是往生的正因,用大慈大悲的心度化众生是往生的根本。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才能度化众生。要想度化众生,必须得给众生一个方便的方法,众生才能做到。譬喻买鞋,必须量好号码,穿上大小合适,然后再看质量样子,再讲价钱。度化众生也是这样,必须得给众生一个好的方法。这个好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忆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知道,度化众生的方便,正是一切如来大愿核心,大智慧的显现,大悲心的流露,万德洪名所庄严,如来果觉究竟之处所。这如来果觉之处所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论证体性、宗趣之后,继续论证本经方便力用。

《观佛三昧经》说:释迦牟尼佛告诉父王,一切诸佛如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都有三种利益。一者,一切诸佛出兴于世,都要讲经说法,都要说这十二部经。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也要亲口说这十二部经。用法布施,利益一切众生,破除一切众生无明贪嗔痴,离开黑暗与污垢。破谜开悟,早日往生极乐,作佛祖去。二者,诸佛的身相,都是大光明大智慧所组成的,都有八方四千相,每一相都有八万四千随形好。都是无量光无量寿。假如有众生称念佛名,观察佛相,或观察全身,或观察别相(白毫)。不用管佛的身体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都能消除众生的杀、盗、淫(邪淫)、妄,四种重罪,及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四重五逆重罪,临命终时,都能随自己意愿乐趣,往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释迦牟尼佛劝自己的父亲修行念佛三昧。父王对佛说:诸佛本有的果德,真空妙有,无相无不相,第一义空,如来智慧德相,深妙境界,为什么不让弟子学?可见佛的父亲,也瞧不起念佛法门,那么现在人,看不起念佛法门,是正常现象。我们今天能修持名念佛法门,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遇见这个法门,才能深信切愿,求生极乐。释尊告诉自己的父亲说:诸佛如来果觉功德,有无量的高深妙测,神通自在,这种甚深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修行的境界。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佛在世时,凡夫都不能修行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而末法的凡夫,就更不能修行这种无上甚深的境界了。所以佛在《像法决疑经》中说:末法众生净土成就。所以释尊劝自己的父亲修行念佛三昧。

释迦牟尼佛告诉自己的父亲: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念佛这个心也是这样,什么样子?生死的样子。众生用妄心念佛,造出生死相,要想念到一心不乱,尤其念至理一心不乱,那就跟修学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一样,很难做到。但能系念不止,系念不止就是本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只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即是专念这一句佛号,不管用妄心还是一心,就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好就好在这里。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这是我们末法众生能做到的事,一往生极乐,就能转变一切诸恶,成为大慈大悲。从这里我们看到,是先往生,后改变诸恶,这是带业往生有力的证明。有人反对带业往生,要小心哪,千万不要谤法。以上是释尊劝说自己父亲的话,唯劝念佛法门。那么释尊劝说我们末法众生,也像劝说他父亲那样,唯一劝说的就是念佛法门。可见密宗、禅宗、律宗等种种的行门,不是不殊胜,而是做不到啊。唯有“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个法门,最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但能信愿持名,决定往生极乐。一往生极乐,就改变一切诸恶,成一切善。持名念佛的方法,便利妙用,完全显露出来。

根据上面经中,释尊劝说自己父亲念佛,是告诉一切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念佛的心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即“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佛所指的念佛,是四种念佛中的持名念佛。四种念佛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宗旨,重要修行路线,即“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即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善导大师说:修行最直截了当的途径,是念阿弥陀佛。余门指净土以外的宗,他们都是靠自力,上根利智之人是横超,中下等根机的人是竖出三界,就像虫子在竹节中,要想出来就得一节一节的咬,那就慢了。所以称谓难行道。但念佛法门,就像虫子在竹节里,专咬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咬,开始需要多用一点劲,一咬破,虫子就出来了。念佛法门也是这样,就抓住一句佛号,念着念着就成功了。这种方法是最容易透脱出来的,这是横出三界,称谓易行道,易行是径路,径路就是方便,直截了当,成功快速。

(二)观像念佛。供养佛菩萨像,观看佛菩萨像念佛。但佛菩萨像在时,可以修行,佛菩萨像不在,修行就难了。出外办事,有病住院,修行的净因就断了,要想继续修行,就很困难。所以说:修行人离开佛菩萨像,就无法修行,因为修行的净因断了。所以观像念佛的方法不如持名念佛,持名念佛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

(三)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的,用自己的心、眼睛,观如来智慧德相。但凡夫的心是散乱的,上下浮动的,少有静定的时候,很难入定,观想念佛是在定中念佛。所以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十分精细,而我们众生的心散乱,不能与如来果地境界相应,所以微妙的观想很难成功。如《观经》云:“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方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方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凡夫的心,怎么能观出这样的微妙境界。所以观想念佛,不如持名念佛方便容易,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三恶道的众生,只要发心念佛,求生极乐,都可以往生。也不论受苦,还是快乐,是繁忙,还是悠闲,人人都可以念阿弥陀佛,个个都可以修行净土持名念佛法门。

(四)实相念佛。什么是实相念佛?永远离开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因为这些都是两边上的有为法,生死相,无为法,不究竟,所以要永远离开这些相。离开两边就契入中道,自然而然的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光明中之佛)。离开两边就是无住,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就是生心。这是《金刚经》中的“无住生心”哪。但是众生的心是散乱浮动的,是没有出六道轮回的生灭心,每一念每一念,都在相继相续,很少有静定之时。《圆觉经》说:众生自己没出六道轮回,用妄心来研究测度,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本来是不生不灭,但由于众生的心是妄心,是生灭心。众生就用这个妄心,生灭心来研究讨论,圆觉性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样?那么这个不生不灭的圆觉性,也变成有为法、生灭法、六道轮回法。为什么?一切唯心造。轮回心造轮回业。要想避免六道轮回,没有这个道理。又何况六道轮回的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轮转,这个污垢的心从来没有清净过。就用这个生死轮回心,观想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怎么能不颠倒呢。

太末虫处处都能栖,而不能栖于火焰。这是经上的话,太末虫非常的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定中观察到了。这太末虫处处都能居住,唯独不能住在火焰中,所以针灸的大夫,给病人治病,把针在火上一燎,针就没有毒了,就可以给病人针灸。太末虫不能住在火焰中,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众生的心处处都能攀缘,唯独不能攀缘般若。实相的佛(大光明中的佛),圆觉的性(佛放大光明),是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大光明大智慧齐现)。这实相的佛,圆觉的性,如来智慧德相。虽然一切众生本具,但众生不是实相的佛,圆觉的性。而是大搞六道轮回,迷惑颠倒的凡夫。凡夫的心,就是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在生灭,所以实相的佛,圆觉的性,如来智慧德相,虽然是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显现。观是无妄心,无妄心为观,有妄心为想,末法的众生,只能想想而已。

所以《观佛三昧经》中释迦牟尼佛告诉自己的父亲,诸佛如来本具的功德,真空妙有,无相无所不相等,不是凡夫所能修行的境界。所以释尊劝自己的父亲念阿弥陀佛。由于上面释迦牟尼佛劝自己的父亲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念佛法门,持名念佛,在一切法门中,称谓方便彻底,直截了当,成功迅速,修行重要途径。

四种念佛,难易相差的太大,实相念佛最难,持名念佛最容易。实相念佛深,持名念佛浅,好像两样,实际呢,持名念佛即事相,实相念佛即理体,事相与理体不是两件事,即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也不是两件事。持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就是持名念佛。具有佛知佛见的人称谓圆人,真正的圆人是大彻大悟的人,最低也是解悟的人,才可以称谓圆人。在圆人看来,持名念佛不知不觉地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自然契入实相念佛。初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能所两忘,自然契入中道,中道就是家,家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极乐。所以在圆人看来,称名是不知不觉契入中道妙法,初步就是到家,到极乐。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持名是因,实相是果,因果同时,所以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不是两件事,念佛时就是见佛时,见佛时就是成佛时(见到大光明中的西方三圣等),直截了当,成功迅速。《疏钞》说:什么是实相?不是必须把一切相都灭掉,一切差别相都归于大光明藏,才是实相。而是正当一切差别相存在时,修行人心中,就要离开这些相,不分别不执著这些相,这个道理极深。再说明白一点,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相而无相(大智慧大光明齐现),无相而相(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极乐四土。经中说,帝王、总统、主席说的话,治理国家,搞世界和平,这样的语言与实相都不违背,何况万德洪名,还能跟不上治理世间的语言吗?万德洪名远远超过治理世间的语言。

《圆中钞》说:在阿弥陀佛果地上看来,所有的名字,都不是虚妄的,都是彻底的成就,名字召万德,所召来的万德都是真实的。在阿弥陀佛看来,一切差别相都是阿弥陀佛。科学家、教育家等,都是世谛语言,有名、有姓、也有内容,但没有实际意义。为什么?都是假的,有生有灭。真空妙有、妙明真心、无相无所不相、无知无所不知、自性、法性,都是如来智慧德相的别名,都是有名、有姓、有内容,也有实际意义。为什么?都是真实的,不生不灭的。佛是究竟圆满的大光明大智慧。凡夫看一切都是真的,佛说:错了,色就是空。小乘人看一切都是空的,佛说:错了,空就是色。菩萨看一切都是假的,佛说:错了,还有真的。只有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才明白常乐我净。真正明白常乐我净的人,只有圆教的佛。今阿弥陀佛既然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六字洪名,所以一念阿弥陀佛名号,万德一齐来了。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光明大智慧,已经全部显现出来。众生的贪嗔痴黑暗罪业如玉上的斑点,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一念阿弥陀佛,就能消除尘劫的罪业。所以称名的功德福报,等于从虚空生出来的。即称名的功德福报,从众生本具自性生出来的,这个功德福报,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根据上面《疏钞》的意思,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福报这样的大,无量无边。更何况《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宗。又持名念佛就是大智慧,念的纯熟,万缘自然放下,能念的我,所念的佛,都忘掉,都空了,这是无住。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生死相,这是无住。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相继不断,这是生心。无住生心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境界,本来不是六道二乘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但今天用念阿弥陀佛的办法,不知不觉,就自然契入佛道妙法,不用特意修行而自然就修行了,不到自然就到了。这是法身大士的无功用道,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极乐世界的人,修行就是这样,一切都是增上缘,人人都是无量寿,所以必然成佛。说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是佛的知见,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是放智慧光辉。密宗认为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声音,都是实相。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没有两样。

又唐译小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有“系念不乱”,大本《大乘无量寿经》有“一向专念”,本经有“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之文。综合三本“系念不乱”, “一向专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其义完全相同。所以本经修行方法,更为明确,更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更说明大智慧大慈悲的大势至菩萨的大恩大德,无有限极,没有边际。《要解》说:倘若持名念佛,见思惑没断,随修行人的心,或散乱或功夫成片,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中,分三辈九品。倘若持名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二惑全断,往生极乐方便有余土。倘若持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见一份法身,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见四十一份法身的等觉法身大士。这些法身大士往生极乐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念佛人,用散乱心念佛,都能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如果念到一心不乱,是往生极乐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的需要。这是贤人、圣人,才能行到的境界,不是六道凡夫所能行到的境界。倘若必须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才能往生极乐,考察考察六道轮回的众生,能有几个往生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往生了。这个持名念佛法门,也变成难行道了。

又《大经合赞》说:依靠《大乘无量寿经》即本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即发菩提心,深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啊。不能专念阿弥陀佛,决定很难达到一心不乱,不是绝对达不到,而是很难达到。综合上面《要解》与《大经合赞》两种说法,所以知道《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即信愿行,为修行重要途径重要方法。完全说明西方极乐,虚空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与娑婆导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如来的本心。大势至菩萨无尽的大智慧大慈悲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方便力用到了极处的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方便力用难思的果德,全部摄受利根钝根,下到五逆十恶、饿鬼、畜生、地狱的众生,只要具足,若众生心,忆佛念佛,都能得到解脱,往生极乐。广泛摄受一切众生,普遍惠给众生真实之利,那就是往生极乐。大势至菩萨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难思,只有这样才能称佛的本怀,才是最彻底最方便。

宋代灵芝师云:“凡人临终,神识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可见凡夫业障深重,临命终时,多有颠倒,又有四大苦逼,痛不可言,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正念持名呢?不能持名,怎么能往生呢?所以知道,凡夫往生极乐,不是凭自力,全仗弥陀大愿加佑,令心不颠倒,才能往生极乐。足以证明,加佑往生。又《圆中钞》云: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临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而得往生”。足以证明,加佑往生。又《佛说阿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足以证明,加佑往生。又《大乘无量寿经》说三辈往生相貌:其上辈者,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足以证明,加佑往生。其中辈者,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足以证明,加佑往生。其下辈者,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也得往生。足以证明,加佑往生。住大乘者,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足以证明,加佑往生。本经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足以证明,加佑往生。以上三经往生极乐,都是西方三圣与诸大众前来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本经独唱大势至菩萨秘旨真法乳,所以只有加佑,才能往生极乐,径登不退,圆生四土,寿命无量劫,一生补佛位。得到极乐依正二报庄严大受用,受大乘法乐,必证阿耨多罗三藐菩提。

由上述经文可知,凡夫临终神识颠倒,极难提起正念持名,唯以大势至菩萨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才能往生,受用速证无上正等正觉殊胜大力。因此本经,以加佑往生,速证无上正等正觉为力用。全显大势至菩萨大智慧,大慈悲,大愿行的心髓,十方世界所无,千经万论所无。

四、藏教所摄

凡是体会研究经典的人,应当先知道,这一部经典属于什么藏?在什么时间说的?判别属于什么教?由于这样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全经大义。同修们,一代圣教的判分,各家有不同的判法。选主要的说,有三藏、二藏、五时、二教、四教、五教。凡是解释经典的人,必须首先判别说明。《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三藏中属于经藏。在二藏中属于菩萨藏。在五时中属于方等时。在二教中属于顿教。在四教五教中属于圆教。这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释尊一代圣教中的地位。

三藏

藏,《大乘义章》说:经典能够蕴积文义,所以叫做藏。即经典能够包含奥藏心髓(真空),文秘要义(妙有),所以叫做藏。三藏:一、经藏。印度语,修多罗,译中文契经。二、律藏。印度语,毗奈耶,译中文调伏。三、论藏。印度语,毗达磨,译中文对治。《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经律论中,属于经藏。

二藏

《智度论》说:虽然求的都是解脱门,但有自利利他的区别。所以才有大小乘种种差别。为了这两种人,所以佛才亲口所说,用文字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利文字语言,另一种是利他文字语言。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释尊一代圣教,虽然众多,但不出声闻菩萨二藏。《净影疏》引用龙树菩萨的话说:释尊灭度后,迦叶、阿难在王舍城结集的佛法经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在铁围山结集的大乘经藏,为菩萨藏。《地持》也说:释尊为声闻、菩萨修行出离苦道,得到解脱自在,说大小经藏结集为二藏。佛说声闻所修行的四谛法,为声闻藏(缘觉摄归声闻藏)。佛说菩萨所修行的六度,为菩萨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广泛演说大乘佛法,详细陈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信愿行往生极乐,殊胜因果,清净国土。大势至菩萨大智慧,一乘大愿海,普遍度化众生的大道,因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菩萨藏。

五时。

五时,天台大师依据《涅槃经》判如来一代圣教为五时说法。第一,释尊最开始,三七二十一天说《华严经》,叫做华严时。第二,次十二年在鹿野苑等,说小乘法《四阿含经》,名叫做阿含时。第三,在这以后八年之中,说《维摩经》、《大集经》、《首楞严经》、《大乘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批评错误的,不全面的小乘法,赞叹大乘宏扬圆教。广泛的演说,藏、通、别、圆四教,均契合众生不同根机,所以名叫方等时。第四,又在以后二十二年中,说《大般若》诸经,名叫般若时。第五,最后八年中,说《法华经》,用一日一夜说《涅槃经》,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九界众生,都蒙受佛给授记,无论小乘、大乘,都作佛,这时名叫法华涅槃时。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第三方等时。

判教。

(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大德判别分类教相者,共有十二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天台宗所建立的四教相与贤首宗所建立的五教相。天台宗建立的四教相名叫:藏、通、别、圆。一者,藏教。也叫小乘教。二者,通教。通是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通上中下三根。三者,别教。说大乘经典中的大乘法与小乘法不共,不相同。四者,圆教。说佛、菩萨、缘觉、声闻、六道,十法界自在,圆满具足一切,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没有障碍的法门。贤首宗判教说,释尊一代圣教,千差万别,但主要的有五种:①小乘教。②大乘始教。③终教。④顿教。⑤圆教。①小乘教的特点,唯说人空,纵然说点法空,也不明显,没有把诸法实相说出来。②大乘始教,没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准许定性一阐提成佛。定性一阐提的人,不信因果,没有善根。大乘始教,没说到大乘佛教的顶峰,只说大乘佛教的开始。③终教,说中道妙有,也就是上上根性的人,定性一阐提的人,都能成佛,才说到大乘佛教的顶峰,大乘佛教的末了,所以叫做终教。④顿教,唯说真性。不思恶不思善,一念不生,当下就大彻大悟,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没有渐次,百层大楼,一下就上到顶端,中间没有位次,快速啊,所以叫做顿教。如《思益经》说:得到说法正性者,正性就是顿悟,顿悟的人,不用从下一地升到上一地。《楞伽经》说:得初地跟得八地一样,初地就是八地,说到底没有什么次第。⑤圆教,圆教包括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无碍,一切具足。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界,只有一个本体,称谓性,如大海,圆融无碍。一切法,性空相有,性空是无碍,相有是无量。无量的相有,是种种因缘所形成的,所以称谓缘起无碍。相是相入,相与相互入,互摄,互照。如帝释的宝网,网有千珠,珠珠放光,光光互入,互摄。互融,互照。一重又一重,无有穷尽。阿弥陀佛是主,其余都是伴,观世音是主,阿弥陀佛等也是伴,大势至是主,阿弥陀佛、观世音等也是伴等等,主与伴,互相交替,无量无边,没有尽头。一位就是一切位,一切位就是一位。所以十信位菩萨修行圆满,就能摄取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破一品无明,就成为圆教的佛,这是一位就是一切位,一切位就是一位。

(二)二教。前面的判教虽然有所不同。但渐教与顿教古今大德的意见一致。天台宗、贤首宗,也都用渐教、顿教而分为四教藏通别圆,与五教小始终顿圆。《五教章》说:什么是二教?渐顿二教。始终二教是渐教,解与行都落在言说里面,有阶位有次第,有因有果,先因后果,从小到大,这属于渐教。离开言说,理体自性,立刻显现,解与行当下成就,不思恶,不思善,一念不生,当下就是佛,这叫做顿教。本经在声闻藏与菩萨藏中,属于菩萨藏。是为了今生善根成熟的人,是顿教法门。顿就是快速,所以是当生成就的经典。怎么知道顿?因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正是为凡夫厌离生死,求正定聚的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即信愿行,往生极乐。不是从小到大,所以知道,是顿教。

以上是依渐顿二教所判别之教相。如果依据贤首宗判别本经的教相,是极其殊胜。贤首宗用小始终顿圆五教,来判别《佛说阿弥陀经》教相,古今诸大德,虽然因为他们的根机因缘不一样,而文字语言有些差别,但实质相同。都说《佛说阿弥陀经》,不但是圆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但本经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同部,所以也是圆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大经释》说:天台宗、密宗,虽然都叫顿教,但修行人,必须等到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断尘沙惑,证辟支佛,断无明惑,证法身大士。这里指断一品无明,见一份法身的法身大士,这是最低的说法,因为断几品无明,见几份法身,只有法身大士,才能证到诸法本体,见到真性。但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够,所以顿教也变成渐教了。说明没断见思二惑的凡夫,就横超三界,偏偏是净土持名念佛之法。所以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是顿中之顿。又日溪师说:净土宗以外的圣道诸教,理是圆融无碍,但给众生的真实利益,是隔离的,偏少的,不圆满的,不真实的,末法众生,因为根器低劣,很难得到真实利益。所以教是圆顿教,但看一看众生的根机粗浅,圆顿教也变成渐教了,净土法门说的圆顿教,能给众生真实之利。净土宗以外的圣教,虽然有圆顿之理,但末法众生根器太劣,不明白佛法的道理,特别不明白,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离开两边,什么是实相。不能从深解起修,所以得不到真实利益。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人人都能修,个个都能得到真实利益,不是必须断惑,就能横超三界,所以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之教。

又《圆中钞》说:圆顿法门,也必须先开圆解,最低也是解悟,然后才能如理如法的修行。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才能证到圆教的佛,永远不退转了。可见修行其他法门,想不退转很难。如今但说极乐依报生活环境,正报诸上善人,用依正二报种种庄严,教导诱发五浊恶世的众生,让他们明白极乐依正如何美好,如何庄严,增加求生极乐的信心。

日本《秃钞》说: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一者,佛心、真言、华严、法华等教,是一切众生,难行圣道之实教。众生用妄心,分别执著,佛心、真言、华严、法华等是什么?那是无法知道的,不是九界众生所能了解知道,唯佛与佛才能知道。二者,易行道,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教,《佛说阿弥陀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净土法门,《佛说阿弥陀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是易行道,其余是难行道,一易一难大有区别,修行者,要深思啊。二超。一者,竖超,竖超难。二者,横超,横超容易,横超是当生成就。《甄解》解释说:靠自力断烦恼,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断尘沙惑,证辟支佛,破无明,见法身,名谓法身大士,这样的修行,名叫竖超三界,这样的修行太难。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大势至菩萨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是给众生真实之利,是他力法门,靠佛力,这个容易,这是横超三界之法,所以叫做横超。横超三界是顿教。净土持名念佛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以上诸师都是尊奉善导大师的教导,判《佛说阿弥陀经》为快速到极处,圆融无碍,圆满具足之教。今本经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同部,所以也判《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快速到了极处,圆融无碍,圆满具足之教,本经是极专、极顿、极真、极圆。这是称性登峰造极之谈。是绝对而不是相对。是善恶不二,迷悟不二,凡圣不二,性相不二,一切法都是不二,不二法是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绝对不二法,是一佛乘,恢复自性法门,所以本经是极其殊胜的经典,按这部经来修行,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决定作佛。阿弥陀佛。

五、解释经题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要旨,使修行人因见经题以达本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智者见经题,即解经中义;盲者见经题,亦得大利益”。

凡经都有别名与通名之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佛顶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十六字为别名,别于他经,其他经无此名;经为通名,凡经都有此通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这个经全称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应当称《首楞严经》。《首楞严经》是一个名词,不能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大师说此台仍然在)每天向西求拜,共十八年,仍然没有见到。可见此经多么难遇。此经题甚深奥妙,古德解释不一样。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真空妙有),所以均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师自述云:“一夕于海湛空澄(真空),雪月交光之际(妙有),恍然大悟(明心见性)。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六道二乘种种境界不见了)。如空华影落(有为法、无为法、不思议法,都是假空不真实的)。是夜秉烛述《楞严悬镜》一卷”。后因弟子请益,执笔成书,名为《通议》。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大师说:当他听到有此经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可见此经是何等稀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具体事相都是不生不灭)’。在《涅槃经》中。佛自释如是(如来智慧德相)。大定之总名也(大光明藏之总称)。乃一心之异称(理一心不乱不同的名称)。”首楞严之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是释尊金口所宣,不用怀疑。大师又曰即一心之异称。所以首楞严即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十法界唯心造)”(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是一切法,即是理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了。古大德云“彻法底源(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无动无摇(不生不灭)”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云:“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一者体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言,强名大也”。就是说心的本体(无量寿),广大无边(无量光),包含全法界(包含无量无边佛国及无量无边无数众生),除了本体(无量光寿如来),不更有外部(常寂光土外没有佛菩萨),无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佛顶”者,勉强譬喻“以明相大也”。佛三十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见顶相。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要见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见佛顶。为什么看不见?《通议》说得好:“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见,故为相大也”。佛是至极之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但此顶相不可见,是用这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的一心(常寂光土)。有相就可以见到,但此常寂光土无相,所以不可以用见来见到佛顶。所以名为“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是表示用大。“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余,故云了义。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大)故为大定之总名”。首楞严即是一心,即是理一心不乱。用这一心,理一心不乱为乘,到如来地,见常寂光土,圆证极果,成圆教的佛。“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大光明照万法),则法法全真(万法全是大智慧)。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相不生不灭)。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以在经中,廿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廿五圣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廿五圣之首。大势至自述根大圆通法门,居廿五圣之倒数第二,如果问的是大势至根大圆通法门,那么文殊一定能评选居廿五圣之首。至于“三摩地”,我们翻译为“三昧”,“正定”等等,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具正知正见,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首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称谓首楞严大定。大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大定无出入。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一者,圆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日月经天而天不动(日月挂在光明中而不生),江河竞注而不水流(千江万河之水流入大海中而不灭)”,则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二者,妙定。万法自性本具,不是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如来智慧德相仍在)。所以称谓妙定。所以在心性外,另有修证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果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者。《大乘无量寿经》云:“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极乐世界一切菩萨威神光明,都殊胜。但另外还有两尊等觉菩萨,在一切菩萨中,威神光明最为第一。观世音与大势至威神光明普遍照耀三千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服侍阿弥陀佛左右,赞叹协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世间人称谓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智慧,菩萨的大智慧大势力,可以达到一切处,所以名大势至。“念佛”者,根据《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在因地用凡夫心念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忘了能念佛的我,所念的佛,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明明朗朗,清清楚楚,继续在念。这是离开能所两边,自然契入中道,即得不生不灭圣境,就是无生法忍,七地、八地、九地大菩萨的境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心念返转过来,忆佛念佛,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的念是清净心,用清净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净念相继,不用别的办法,不用夹杂别的方便法,就能念得心开,心开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大势至菩萨久远前就成佛了,如今示现等觉菩萨,协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大势至菩萨,现在就在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真正的念佛人,不用担心魔来干扰,大势至菩萨白天黑夜,都来保护念佛人。大势至菩萨是十方世界净土宗初祖。与观世音菩萨,都是阿弥陀佛的侍者。大势至代表解门,观世音代表行门。行解并进,才是真正的念佛人。所以大势至菩萨用大智慧大光明,普遍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令离三途苦,得到无上力,即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位大菩萨号为大势至。《悲华经》说:由于这位大菩萨发愿,摄受三千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都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位大菩萨号为大势至。又《思益经》说:我大势至菩萨下足的地方,就震动了娑婆世界,及魔的宫殿。所以名为大势至。《观经》说:大势至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一切都震动。正当动时,出现五百亿宝莲华,每一莲华,每一莲华,庄重严丽,高大显赫,如极乐世界的宝莲华无二差别。所以《大日经疏五》说:如世间国王大臣,威德势力自在,名为大势至。这是一个譬喻,世间的譬喻都有缺欠。大势至菩萨得到这样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自由自在的位置,所以名为大势至。又《观经》说:大势至菩萨在头顶宝冠肉髻上有一个宝瓶,放大光明,光明中普遍显现一切佛事,即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往生极乐。其余一切相,如观世音菩萨一样,没有不相同的地方。

又《大乘无量寿经》云:“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大势至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往生极乐世界。为十方人民示现一个光辉榜样,典型模范。发愿让十方一切众生,求生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太深太厚啦。“作大利乐”者,惠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真实之利。对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让一切众生舍离三途苦,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南无大势至菩萨。

“圆通”者,当大势至菩萨说完了古佛授记之后,“尔时世尊,于狮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那时世尊,于狮子座,从他身体放无量光明。远照十方世界如微尘数的佛菩萨,给他们灌顶。本师释迦牟尼佛,给十方世界佛菩萨灌顶。十方世界的佛菩萨也放光明,从十方微尘的世界,给释迦牟尼佛灌顶,给会中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灌顶。当时是这样的境界。“林木池沼,皆演妙法”。一切水木跟极乐世界一样,都在说法,教化众生。“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诸佛菩萨互相灌顶,光光互相交融,国中万物,光明照耀,微妙光明,交织如同宝网,与会大众都得“念佛三昧”。天雨宝华,“青黄赤白”四种。“百宝莲华”遍满虚空,“成七宝色”。娑婆世界污垢生死之相不见了。所见唯是十方微尘国土所共成得一个世界。天乐盈空,“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演唱念佛念法念僧,种种妙法音声。释尊圆证以上廿五圣圆通法门,而现殊胜瑞相。当时佛就告诉大智文殊,这廿五位所修法门本来平等,没有差别,但你看看对于阿难以及将来此土众生,以什么法门最为当机啊?佛就嘱咐文殊来作这个评选。当时佛如果问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在末法众生中当不当机呀?那么大智文殊一定能赞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此土末法众生最为第一。为什么第一呢?因为净土法门,持名念佛,大家最容易入门,有三个理由:第一理由“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譬如人居住在清净处,十方,不管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各方同时都打鼓,这一切声音我们都能听见。譬如念佛自念自听,声声唤醒自己。现在我坐在这儿,我只能看见前面,后面是什么我就看不见了。你们也是一样,只能看见我,后面是谁你们就看不见了。后面有人说话听没听见?耳根利呀。耳根不但是利,而且还圆哪!你们要是到了过去的戏园子里,什么声音都有哇。唱戏的,说话的,小孩哭的,卖货的,你们都听见啦。而且都能分辨出来。这是在唱歌,那是在说话,这是卖货的,那是小孩在哭,一一都清楚嘛。你们这个闻性非常圆哪。不分别方所遍一切处。只有从这儿你们容易体会,念佛法门自念自听的深刻道理。这是说,十处一时闻。这是第一个“圆真实”。我们的性是真实圆哪!下面就是“目非观障外”。我们在三求讲堂精舍之中,三求讲堂精舍外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口鼻也是一样,我们吃食物,食物不到嘴里怎么知道是什么味?鼻子也是一样,包装里的香水,鼻子就闻不到香味。身的触觉,触身才有触觉。铁棒在空中飞舞,不打到自己身上就没有感觉。风,风吹到自己身上才有感觉。这就是“身以合方知”。接触到了才有感觉。可是隔着墙听声音呢?三求讲堂精舍外面的机器声,能听见吗?隔着墙呢。耳根之利,其他的根不能相比呀!因为他是相通的呀。墙壁这些东西不是他的障碍。这是“通真实”。不但圆真实,通真实,而且是常啊。这个能闻之性,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因为有声音他就生出来了,没有声音他就灭了。所以拍掌时这个声音传来了,你们听见拍掌,这是声音。拍掌以后声音没有了。可再拍掌呢?又听见声音了。可见你们能闻的那个性能,在两次拍掌中间没有灭。要是灭了,我再拍掌时,你们得重新生起这个能力,才能再听得见。可是不用嘛。你们立刻听见了,就证明你们能闻的这个性能,是不灭的,不生不灭。所以这是“常真实”。所以我们从生活中,从自念自听中,这是最容易体会到我们的自性圆、通、常。从这个地方信入,所以对于我们是最方便,最直捷,最容易,最重要哇。这是自性圆、通、常三真实,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的三真实,也即是《大乘无量寿经》中的,真实之际(大光明),真实之慧(大智慧),真实之利(大光明大智慧齐现)。两个三真实无二无别。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

贰、解释经文

第二卷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位圆通里面,有两个圆通方法被特选,第一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第二是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这两个特别方法安排在最后,没有按照常规的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圆通中,应排列第二位的观音耳根(耳)圆通,被抽出来放在最后即第二十五位次。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圆通中,大势至菩萨的根大(见)被抽出来,放在倒数第二位即第二十四位次。这两个圆通方法特别的选放在最后,说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契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根机,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则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究竟了脱生死的殊胜方便,契合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在首楞严选佛场上,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被明选,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显密不二。但根据末法众生根机来说,把观世音耳根圆通排在第二位次,把大势至念佛圆通排在第一位次,这是按照常规的次序排列。佛法是圆融无碍的,前后不是两件事,前后不二。

大势至法王子,大势至者,注解在经题。法王子是菩萨的别名,佛为法王,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王有自在之意。世间国王,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行为自在。佛于一切法当中,得到究竟解脱,不受一切烦恼的系缚,就叫法王,能称得法王的只有佛了。菩萨是佛的接班人,其关系如同世间王子与国王的关系,所以称谓法王子。圆瑛大师云:“法王子。是菩萨的别名。法王指佛。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能发四种心。一发广大心。誓度无边众生。于十方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二发第一心(一佛乘心)。誓成无上佛道(圆教的佛)。虽已分证三德(虽然已经分别证得佛的部分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仍求究竟二严(仍然求极乐依正二报种种究竟庄严)。三发常时心(永远度化众生心)。辅助弥陀观音。久经劫数。不生厌倦。四发不颠倒心(凡夫二乘各有四颠倒。凡夫无常说常、无乐说乐、无我说我、无净说净。二乘有常说无常、有乐说无乐、有我说无我、有净说无净,法王子才明白常乐我净)。历劫度生,不着度生之相(不分别不执著教化众生的相)。无度而度(不分别不执著度化众生这个相,而时时处处教化众生)。度即无度(时时处处教化众生,而不分别不执著,教化众生这个相)。能荷担如来重担(能够肩负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重大任务)。能承绍法王家业(能够承当兴隆法王一代圣教)。为法王真子(六道是外子,二乘是庶子,法王子是真子)。故称法王子(所以称谓法王子)”。

大势至菩萨本来是佛,现在示现等觉菩萨,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继承佛位,作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的接班人,佛号称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到十方世界教化一切众生,往生净土疾速成佛。圆瑛大师云:“阿弥陀。名无量寿。乃无量之无量(在极乐示现应身佛)。亦有涅槃(示现圆寂,实则不生不灭)。弥陀涅槃之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有量之无量劫)。正法于上半夜灭尽(正法在有量之无量劫前半时间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有量之无量劫后半时间观世音菩萨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大智慧大光明)。佛寿与正法。亦皆无量(佛寿与正法也都是有量之无量,示现应身佛)。正法住世时。大势至菩萨。教化众生。候补作佛。至正法于上半夜灭(正法在有量之无量劫前半时间灭)。大势至菩萨。于下半夜成佛(在有量之无量劫后半时间成佛,示现应身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大智慧、大光明)”。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与者,共之义。同伦者,同修同学之义。那时,大势至菩萨和五十二位同修同学诸菩萨,都从本座站起来了,稽首顶礼释尊,用自己至尊贵之首,顶礼释尊至卑之足,这是表示尊重至诚之法仪。五十二位菩萨不可以理解为五十二个菩萨,而是指五十二种阶位的菩萨,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示现菩萨),共计五十二位,所以名五十二菩萨。但也不是固定数,实际菩萨的阶位无量无边啊。圆瑛大师云:“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与者共也。伦者类也。要分自行与化他二类。同以念佛,得入无生忍(离开空有两边契入中道,得万法本来不生不灭境界)。一、自行。虽同修念佛法门。功行浅深不等。或有住于慧地者(住在常寂光土示现菩萨相)。或有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者。合计五十二位。故曰五十二菩萨。非局定数也(不是有限固定之数,实际菩萨的阶位无量无边啊)。二、化他。同以念佛法门。教化众生。今于此界(娑婆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功行浅深(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所化之众。亦有五十二位差别”。

“菩萨”者,《大经解讲义》说:菩萨是印度语的略称。全称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译中文是大。菩提译中文是道。质帝译中文是心。萨埵译中文是众生或者有情。合起来是大道心众生,简称菩提萨埵,译中文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同佛所证的境界,真空妙有极乐四土,名叫觉。无明没有完全除掉名叫情,情是有情众生,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又觉悟是所求佛道,是佛的真境,有情是所要教化的众生,菩萨利益众生,为急要任务,广泛度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登大觉,都要成佛。所以菩萨名叫觉有情,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六道凡夫是没有觉悟的众生。菩萨二字,是最简略的称呼。

为什么说菩萨是大道心众生?因为具有四种大。四大者,《清凉疏》说:一者具足弥陀四十八愿,求佛果。二者修普贤大行,自利利他都能成就。三者时间长,经过三个无数大劫。四者功德大,具足一佛乘无量无边功德。大道心众生也具有《法华》的六大:(一)信出世大法;(二)解释出世法大义;(三)发弥陀四十八大愿之心;(四)证得佛果;(五)修普贤大行;(六)证一佛乘大道,一切皆成佛。因为具足上述六大,所以名为大道心众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圆瑛大师说:即从本座而起立,顶礼佛之双足,以自己至尊之首,顶礼我佛至卑之足,用来表示自己对佛祖无比的尊敬。而白佛言,这是请法之礼仪。这是结经家自己所叙述。《大经解讲义》说:从座位起来,更正衣服,给佛磕头。向佛白言:如今佛之面目放光现瑞,为什么时时变化万千!请佛说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呢?如今佛之面目,放光现瑞到了极精彩之处,变化万千,上下内外都是透明的,好到了极处;我服侍佛以来,从来没见过佛的身体这样光耀,高大重重放光明啊;我从来没见过无上正等正觉,放大光明,威神显耀,如同今日这样。《魏译》两次说:光明颜色高大。又说:威德神力,重重放光。《唐译》说:威神光明,雄猛有威,明耀盛大。又像明亮的镜子,光照显赫。《宋译》说:面孔颜色,大圆满,光中显出宝刹庄严。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菩萨自称说我,这是菩萨之假名。常寂光土法身佛才是真我。但不妨碍随顺世间人,同称谓我。不同凡夫妄执之我,凡夫妄想执著四大地水火风之身体,以为是实我。不了解诸法本来就没有我,即虚空中无我。我执既然生起,贪嗔痴,邪知邪见,都从此而生起。或贪财为我受用,或贪色为我娱乐,或贪名为我荣耀,或贪食为我滋养身体,或贪睡为我安养休息,这是我们众生所贪之财色名食睡。假如被他人所妨碍,以及剥夺自己当前小利益,这嗔怒之心,勃然而生起,这都是因为贪著而生起的嗔怒,这是愚痴。才知道我执,是诸恶之根本。身体心识因此不得安乐。世界因此不得和平。

又不是外道妄计之我,外道之我,认为升天,就得永生,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我,其身体还是地水火风所组成。他们认为有个神我,神我是万能的,这都是邪知邪见。菩萨已经得到,我法二空,即万法归如来藏,也即慧眼见真,见常寂光土,所以不妄执与邪见,凡夫外道之我。

恒河沙劫,我字已经如上面解释。忆者,忆念,铭记不忘啊。过去称谓往昔。恒河,也叫殑伽河,也叫天堂来,意思从高处来。此河在印度雪山之顶,从无热恼池流出来,无热恼是龙王名,此池以龙王立名。池有四口,流出四河来,东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来,此叫天堂来,即恒河。宽四十里,河底银沙,沙细如面。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来,此叫验河,河底金沙。西琉璃马口,流出缚芻河来,此叫青河,河底琉璃沙。北玻璃师子口,流出徒多河来,此叫冷河,河底玻璃沙,是中国黄河源头,佛所居住之处,讲经说法,与恒河相近。凡是说到数之多,常用河沙为喻。此说恒河沙劫,用来表示,佛讲经说法时间久远之意。劫者,全名劫波,此叫长时间。

又劫者,《佛说阿弥陀经解》说:印度语,劫波,略称劫。译中文分别时节,即常说的年月日,时间不能计算的远大时节。《大智度论》云:“劫波(印度语)秦言分别时节(中国人说,年月日时间单位,极长的时间单位)”。又云:“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一念(极短时间单位),大时名劫(极长的时间单位)”。劫有两种:一、名器世间,指娑婆世界成住坏空。《祖庭事苑》云:“日月岁数谓之时(一日一月一年谓时间),成住坏空谓之劫(娑婆世界的成立居住破坏空掉谓之劫)”。二、名岁数劫,计算昼夜的时间。《法华经》云:“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日),五者年”。《大智度论》云:“有人言时节岁数(一增一减)名为小劫”。《法华经》云:“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劫分大中小:一增又一减。人寿从十岁起,百年增一岁而至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人寿从八万四千岁降,百年减一岁而至减到十岁谓一小劫,合计一六七八、八万年。据《大智度论》意,合一增一减谓一小劫,二十增减即是二十小劫谓一中劫,成住坏空各经一中劫,八十增减即是四中劫谓一大劫。一大劫合一三四三八四万年即是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又《大智度论》云:“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边长四十里),有长寿人,每一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拭此大石尽(大劫)。又四十里大城(边长四十里)满芥子(极小),有长寿人百岁取芥子,芥子尽而劫尚未尽(大劫)”。《菩萨璎珞本业经》云:“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边长里数),以天衣重三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轻轻擦过),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一小劫。又八十里石(边长八十里),以梵天(色界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中劫。又八百里石(边长八百里),以净居天(色界天)衣重三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在恒河沙劫前,有佛出现在世间,即出现在娑婆世界。佛,印度语全名佛陀,译中文觉者,是大觉悟之人。具备本来觉悟之大光明,发开始觉悟之大智慧,证究竟圆满觉悟之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真境,才称谓佛。佛在因地修行之中,也是人道一众生,修行成功才称谓佛。是觉悟的人,也是众生本来具有的大光明大智慧不二。大智慧大光明不二,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个个现成,不是从外得。这大光明大智慧齐现真境,就是一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不生不灭之真性,也就是真空妙有。随众生之染缘,其真性、真空妙有不变,去三恶道随缘,也是不生不灭,所以称谓妙。真性、真空妙有,虽然一切众生本有,但多数迷惑不觉悟,所以名谓众生。一旦遇善知识开导,或阅经教开悟,了解知道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真性、真空妙有,本来是佛,这才是开始觉悟。由不觉悟而开始觉悟,这开始觉悟即是属于微妙智慧(大智慧)。依靠这微妙智慧,回光返照微妙理体(大光明),照澈心源(真空妙有)。而成究竟圆满之佛果(大光明大智慧齐现)。这是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大觉悟之人。超九界(地狱、恶鬼、畜生、修罗、人、天、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以独尊,为人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之大导师,作四生(胎卵湿化)之慈父。所以出现于世间。

名无量光者,这尊佛以光明而立名号,因为光明殊胜,所以名无量光。因为光明有身体光明、智慧光明之区别,智慧光明,即一切诸佛同得一切种智,所以智慧光明相同。身体光明,有照一由旬、有照十由旬、有照百由旬、有照一世界、有照十世界、有照百千世界的。今称无量光者,则普遍照耀十方一切国土,无有障碍。乃至铁围山间(地狱饿鬼)日月神光明照不到,但无量光却能照到。这无量光佛名号,与阿弥陀佛名号相同。因为在恒河沙劫前,不是阿弥陀一人成佛,同时成佛的人甚多,说是阿弥陀佛可以,说是与阿弥陀佛同名的人,也可以。如释迦古释迦之类。

《大乘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威神(相)和光明(性),在尊贵中居第一位,十方一切诸佛都比不上。佛光遍照东方如恒河的沙子一样多的佛刹,其余南西北三方与上上下下,也都是一样,光明普照。倘若是化现的顶上圆光,可以照几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近的照一二佛刹、远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无数的佛刹。诸佛的光明所照的远近,根据他前生求道时所发的愿力大小和种种不同,在成佛时各各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靠安排造作。阿弥陀佛光明贤善美好,超过世间日月的光明千万亿倍。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极为尊贵,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威神者,相好。光明者,佛性。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称谓光中极尊,佛的威神称谓佛中之王。至于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出现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别呢?日本古德望西师回答得很好,他说:“常同常别”。经常是同,又经常是别。所以这四个字,道理很深。念公大师说:在我初学法的时候,常听见上师说“于差别中(大智慧),解无差别意(大光明),于无差别中(大光明),解差别意(大智慧)”。经常无差别是“常同(大光明)”,经常有差别是“常别(大智慧)”。现在打个譬喻,故宫珍宝馆有许多金器,我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话成立。又告诉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盆,这个是碗,这个是塔、这个是佛像。并且佛像也不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有种种差别,这话也成立。刚才我说是同,这话成立;现在又说不同,有差别,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别(大光明大智慧不二)”。所以不同于形式逻辑,承认了同就不承认别,承认了别就不承认同。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所以随着本愿力量大小不同成就自然不同。发愿有大有小,所以光明有胜有劣。因为法藏大士在因地中发愿就是要“我作佛时,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所以成佛后,佛光最尊第一。法藏发这样的大愿,不是想我要拔尖,要超过一切佛。要有这类作法,那就是魔了。这是为了度化众生啊,要给无量无边众生真实之利,所以他要光明无量。

遍照东方恒沙佛刹。佛的光明,可以照东方印度恒河的沙子那样数不清的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是指十方(正有四方,四个角又是四方,再加上下就是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若化顶上圆光,佛顶上圆光大小呢,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是里数,古印度人一天行军的里数。有的说相当于我们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总之是五十里地左右)。佛顶圆光有的照一两个由旬,有的照几十个由旬,有的照百千万亿个由旬。有的照一两个佛刹,有的照百千个佛刹。唯独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是根据他们前世求道的时候,所发的愿力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所以愿力不是虚发。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等到成道作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形成了,不是事前设计安排的。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极尊,阿弥陀是佛中之王。“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如来”,如者,真如。从真如(真空妙有)之道而来,成正觉,所以名叫如来。这是应身如来。诸佛从不动(不动妄心)的道而来,这也是从如来而来,不是去到以后才有如来,而是处处是如来,所以名叫如来,这是报身如来。“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诸佛是无量无边的佛,佛佛道同,都是大光明大智慧充满虚空,没有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处处是自家,怎么个来去法,这是法身如来。又《合赞》引用《涅槃梵行品》说:什么是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一样,怎么一样?过去诸佛说法度众生,说十二部大经,今佛也是这样,所以名叫如来,这是应身如来。

又《会疏》说:如来之义有三种:一、法身如来。二、报身如来。三、应身如来。《金刚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处处是自家,时时是自家,还有什么?从哪个地方来,到哪个地方去?这是法身如来。《转法轮论》说:第一义谛是离开两边,空有圆融,本来不二,本来不是两件事,这是如。自然契入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是来,这是报身如来。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太子,在菩提树下,睹见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又《天台寿量品疏》说:如者,法性就像一面又大又圆的镜子一样,不是因不是果,有佛这是智慧,无佛这是光明,有佛无佛性相不变,遍一切处而没有两样,这是如。不动而到,这是来。这是法身如来。

同修们,因为诸佛都有法、报、化三身,所以如来也有法、报、化(应)三身。具体如《会疏》所解释。(一)没有来也没有去为法身如来。(二)住在第一义谛、真如实相,这样的来,成等正觉,这是报身如来。(三)从真如实相(真空妙有)之道而来,成等正觉,这样的来,这是应身如来。一切解释都可以依据《会疏》的说法,而知道如来的真实义。

据《大乘无量寿经》说: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不思议光。超日月光。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直到最后“超日月光”,出现了十二种光的名称。这十二光名,也称十二光佛,总之都是无量寿佛的不同名号。都是法藏比丘成佛的果觉。《首楞严经》说:大势至法王子,与他的同修五十二菩萨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忆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现在世间,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一尊佛名叫超日月光佛,彼佛如来,教我念佛三昧。大势至菩萨是从恒河沙劫前的超日月光佛那里,学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土宗的初祖,专门修持念佛法门。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陀罗尼经》说:“是内坐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即十二光佛),其名为一切三达(慧眼见真,法眼清净,佛眼具足),无量光佛……智力三明(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超日月光佛”。正与本经相同。《唐译》为十五光佛,《宋译》为十三光佛,这是开合不相同。

(一)“无量光佛”。念公大师在《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里说:现在我们净土宗的祖师遗漏了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今后必须更正。昙鸾大师在《论注》里发挥净土宗玄旨,非常透彻,被称为大德。他还著有《赞阿弥陀佛偈》,对于十二光佛,每一尊佛他都作了一首偈子。赞无量光佛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这句话深有意趣。大师这个赞,契合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胜理体。我们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是两边上的事,应该知道光明就是智慧,光明与智慧不二。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无上殊胜的妙义,可以从《首楞严经》得到理解。经中《观音圆通章》说:“一根即返源,六根成解脱……复闻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大意是,从耳根这一根返闻自性,达到本源,即真空妙有,所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同时都得到解脱自在。恢复了自性,大光明大智慧不二。如幻翳(不真实、有病)的六根顿然消除,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同时消灭,显现了圆净的本有觉性(如来智慧德相)。清净达到了极度,本有的大光明大智慧自然显发,寂而常照(无量寿无量光),含容十方虚空。这一段经文,说明了恢复闻性,六根解脱,六尘消灭,觉性清净,清净极度,光明通达,全部显示了智慧与光明的不二和两者的妙用。以下几句经文更有帮助:“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六根六尘污垢,应该念到消除,成就圆圆满满,光明清净独妙,余下尘垢消灭,必学六度万行,光明智慧极度,即是诸佛如来。根据所引《首楞严经》文,我们可以理解昙鸾大师偈中“智慧光明”之义。下说“不可量”。由于众生六根六尘都成障碍,因此一切法都有限制,都是障碍。佛是六根六尘俱消,智慧光明圆满显现,所以一切无有障碍,没有局限,无法称量,所以说无有量,所以佛号无量光,凡是有量的一切身心世界,都因为佛光普照而能开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啊。这个明称谓真实明。所以我们看古人的著作,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真实明”,是说这个光明就是真实,所以我们要顶礼。《大乘无量寿经》说: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是昙鸾大师说的真实明啊。佛光就是真实明。由此可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是纯一真实,“一切皆成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实,就是佛。宋代大慧禅师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极乐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长善根,都可以作佛事。国中万物放香,香可以作佛事。菩提树影能令见者获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都在作佛事,都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可见极乐世界一切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无穷尽。十二光佛都是显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极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见阿弥陀佛的功德远胜余佛啊,因为佛光妙用超过一切。《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唐代玄奘大师所译阿弥陀经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经中说:“由彼如来(阿弥陀佛)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证,足以证明极乐世界主要以光明摄受众生,大作佛事,正与禅宗大慧禅师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一味。下一句,“是法即是此光明”,正显是法与光明本来不二,即是智慧与光明不二。“是法”,指诸法实相,即是真实之际。昙鸾大师称无量光为真实明,真实之际就是真实之慧,从真实之际所发出来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不离是光说是法”。“是光”,指佛光,从清净本体所发出的光明,不离开这个光明来说真实之法。光明是真实之际的照用,本体的照用就是真实之慧,显示了光明与智慧的不二。“只以此光宣妙法”,正是惠以真实之利。正显《大乘无量寿经》的三真实。此经中说: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又《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都是惠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昙鸾大师偈中说:“有量诸相蒙光晓”。因为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实之利,所以能开晓诸有中(一切众生)一切的相。偈中的“开晓”,在此处是显现之意。所以佛光能使一切众生得开晓。此处的“开晓”,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之意,简浅的说,就是开示众生明白悟入诸法本源。这是一切众生蒙光晓的真实之利,因此明白晓得了达真实之慧。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众生如果遇见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意业上的种种缠缚都可以解脱了,“毕竟得平等意业”。将得到如来究竟的平等意业,也就是自己的心与佛的心相印了。这是遇见佛光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所以昙鸾大师最后要“是故稽首真实明”,要向佛光顶礼了。

(二)“无边光”。许多古大德把“边”字解释为边际。“无边”,乃是显示佛光普照,广大无边之意。唯有昙鸾大师高出一著,把“边”字解释成“二边”,“边见”的边。昙鸾大师赞佛偈中说:“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鸾大师用解脱来解释无边,比其余古德都殊胜。解脱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之一。法身德是人人本具,但因为不如实知道真如法一故(不能契合真空妙有,不了解真如万法本来不二),不觉悟,起心动念,于是堕在无明之中,辗转成为无量烦恼与缠缚。现在要解脱,返本归元,认识本有的法身,就必须清除一切差别相(虚妄之相),远离二边,契入中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境界),契会真如(真空妙有)。因此解脱正显离边绝待(绝对),所以昙鸾大师用十二光佛中解脱光来解释“无边光”的深义。这是第一层含义。以下还有“轮”,轮是圆具之意,例如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轮中装有许多根轮条,少了几根条就不好用了。所以“轮”是表示圆满具足之意。所以解脱光轮,就说明解脱德的圆满具足。“无限齐”,“限”是局限,“齐”是相等,所以“无限齐”是没有局限,也没有能跟他相同相比的,没有局限,所以称为“无边”。这是第二层含义。赞偈中第三句“蒙光触者离有无”。六道众生执著种种的有,这是有一边,二乘人执著偏空假有,这是空一边,众生都堕在边见之中,不是说有,就是说无。可是佛光一照,就离开了有无两边,离开了一切边,边和中也都离开了,一切不二,究竟解脱,所以称为解脱光。这才是无边光的殊胜本意。这也就是《论注》中所说:蒙佛光一照,得到阿弥陀佛的毕竟平等意业。平等之中,当然就没有一切边见的差别了。末后赞偈中说“是故稽首平等觉”,平等觉是指阿弥陀佛。《汉译》称为清净平等觉,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即是阿弥陀佛名号,觉就是佛。《汉译》本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觉,即是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昙鸾大师这四句偈,粗浅的大意:无边光佛即是远离有无一切等边,而得解脱,圆满具足,即是圆证涅槃三德中的解脱德。这个光明的妙用是没有局限,一切光明都不能与他相同相等相比。凡是蒙受此光明照触的众生,都自然离开有无等边,得到解脱真实之利。所以我们顶礼无量寿佛——平等觉。

(三)“无碍光”。昙鸾大师赞佛偈中说:“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无碍”,是自在无碍之意。没有障碍,才能自在;相反,处处都受抵制,都有约束缠缚,就没有自在了。世间最无碍的是虚空,阿弥陀佛所放的光明或云(云状的光明)也都同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佛光又号“无碍光”。本师世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佛光一照,一切无碍。众生在迷惑,在缠缚之中,处处时时都是障碍,这些有障碍的苦难众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临,都能受到佛光的恩泽,消除障碍。足以证明佛的悲心愿力,佛光的妙用,都是不可思考不可议论,所以我们应该顶礼无碍光。

(四)“无等光”。见唐宋两译,《魏译》是“无对光”。“对”是对比,“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之意。无等与无对只是译者用字的不同,所以可以引用昙鸾大师赞偈中的无对光的偈语。偈语是:“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系除,是故稽首毕竟依”。佛心清净,所以光明清净。佛清净的光明,没有任何其他光明,可以与他相等相比的,所以称为无对光。没有对等,这是绝待,就没有对待了。用文字语言来解释绝待,是说不清楚的,勉强说有点像世间语言的绝对。绝对,那就是没有对待了。可是大家要知道,说个绝对早已经是相对了,绝对跟相对是一对,这又是有对了。这是用语言文字所达不到的境界,只有自己真实用功,真参实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看见的所听到的,都是从眼耳等门进来的,这不是自己家珍。《首楞严经》中佛问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士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是文殊,则二文殊”。这个意思绝待了。文殊大士说:我真文殊,没有什么叫是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两个文殊了。真文殊,没有什么是不是,说是说不是,早已是落二落三了。所以无等光,没有对待,正显如来智慧德相。

(五)“智慧光”。昙鸾大师在无量光佛偈中已经指出“智慧光明不可量,是故稽首真实明”。赞叹无量光为真实明,说明佛光是从真实本体(无量寿)所发出的光明,佛光即是真实之慧,所以智慧(相)光明(性)本来不二。这方面前已经说明,所以在本偈中,只赞叹智慧光的妙用。赞偈说:“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因为能破除无明的只有智慧光明,佛光明既然能破除众生无明心垢,所以称为智慧光。唐代高丽大德憬兴说:“光从佛无痴善根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憬兴师说,佛光从清净心生起,又消除众生心中四十二品无明,所以名叫智慧。佛光明具有消除众生根本无明的妙用,能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阿弥陀佛赞为光中极尊(性),佛中之王(相),性相不二,即是阿弥陀如来。

(六)“常照光”。见《宋译》,《魏译》是“不断光”。净影师说:“常照不绝,名不断光”。足以证明《宋译》的常照光就是《魏译》的不断光。昙鸾大师赞偈说:“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赞叹佛光明在一切时间中,光明普遍照耀,没有间断,没有遗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大恩大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七)“清净光”。昙鸾大师赞偈说:“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大师赞叹佛光是道光,当然远远超过凡情的俗光,火、珠、日、月,也超过二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光。这是由于道而生起的光,与道一味的光,所以明朗,并且妙色超绝,超过一切世间出世间,所以称谓“清净光”。大师又赞叹说,这光只要照到众生,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脱呀,所以我们顶礼阿弥陀如来。所以《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在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相)无为法身(性)。所以这清净光就是清净句,就是法身,也正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所以才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八)“欢喜光”。昙鸾大师赞偈说:“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遐,是远,是广。由佛大慈大悲之心而生起的光明,能普遍照耀无极的远方,能把安乐普遍施给一切众生,众生得到安乐皆大欢喜,所以又号欢喜光。

(九)“解脱光”。见《宋译》,《魏译》只有“无称光”。从昙鸾大师赞叹佛光偈中可以看出,无称光的实德,即是《大乘无量寿经》的解脱光。赞偈说:“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神光”,是赞叹佛光明神妙,六道二乘是无法推测。神光本来是佛光明,但神光是离开一切虚妄相。佛光是离开一切虚妄相,正显即相离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的道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除去一切事相(世间法)才是真(彼岸法),事相就是真。这同《首楞严经》说:“一切事究竟坚固”完全一致,事相并非虚妄,而是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正与《大乘无量寿经》的“一切皆成佛”同是一真法界,无上大圆满境界。这样的妙光,他的妙德,无法安名,无法称赞。阿弥陀佛的成就,正因为如是离相的妙光,所以昙鸾大师说:“因光成佛”。如是妙光炳赫虚空,十方诸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不可思议的光明,所以昙鸾大师由衷发愿向解脱光顶礼。

大师的赞语也切合《宋译》的“解脱光”,解脱德是涅槃三德之一,只有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才能不为妄相所累,真正离开一切虚妄之相。必须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才能入如来智慧大海,触目即菩提。“因光成佛”,正显光明智慧妙用,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第一义空(真空妙有),烦恼即菩提,究竟解脱。由般若德证解脱德,恢复本有的法身德,圆证无上菩提。正是因光成佛。乃知此光正指解脱德,修德功圆,性德全显,究竟成佛。可见《宋译》中“解脱光”正与《魏译》之“无称光”不二。佛光离虚妄之相。指出事理(智慧光明)之本体(无量寿),因光成佛,显出解脱光的妙用,所以经中说,赞佛光明,至心不断,即可往生。

(十)“安隐光”(即安稳光)。见《宋译》,在《魏译》中是“炎王光”。昙鸾大师赞偈中是“光焰王”。《唐译》是“光照王”。昙鸾大师赞偈说:“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三途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魏唐两译与昙鸾大师赞偈中,这个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王”字,大师赞偈中又说:“佛光照耀最第一”,正显弥陀光明是光中极尊,光中之王。所以称王的原因,就是在于最难救度最极痛苦的三恶道众生,在恶道之中,蒙佛光明启发,离苦得乐,成就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大愿登峰造极的地方。显出光德,所以《宋译》此光用安稳为名。脱离三恶道,往生极乐,无有诸苦,但受众乐,这是安稳。在极乐国中寿命无量,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至成佛),一切外缘皆是增上,决定解脱,因光成佛,万修万去,万去万证,极安极稳。足以证明弥陀悲心、愿力、智慧、方便,圆满究竟,胜过一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宗镜录》说:“安稳快乐,则寂静妙常”。即寂静又妙常,是寂而常照(从本体,永远放大光明,照耀十方修行人)。即妙常又寂静,是照而常寂(放大光明,照耀十方修行人,而本体永远不动妄心)。可见“安稳光”正指常寂光,所以魏唐等译光名中都有王字。常寂光是弥陀法身的妙德,所以能令三途众生蒙光离苦,向道众生因光成佛。

(十一)“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为“难思光”。昙鸾大师赞偈说:“此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议光,偈中指出,佛这光明除诸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度,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考,不可议论。例如佛的他受用实报庄严土,各地菩萨所见的境界不一样,所显现的境界也不一样。至于佛的自受用常寂光土,一切大菩萨都不能知道的。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无法思考,不能宣说,所以称为“难思光”。这个光,即是唐宋两译的“不思议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考,不可议论。《佛说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化现,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以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土宗的人一个证明,一个授记。只要信,就不可思议,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对于这样极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又念一尊佛,一切诸佛都护念。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念。再有一句最极重要的话,《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大师是说,修行人如果能够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摄受过来了,成为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摄受过来成为自己的功德,自己就具有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这正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大乘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印光大师称赞《弥陀要解》说:“理事各臻其极(说理说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大师说古佛再来亲自注解也不能比《弥陀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师真是蕅益大师的知音。所以修行人如果真正深信切愿持名,就请多多参究《弥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于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品位甚高。

(十二)“超日月光”。昙鸾大师赞偈说:“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超日月三昧经》说,太阳的光明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在天地间的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照明人的本心。太阳出来了,黑暗取消了,看见东西了。但是人心是什么?太阳不知道,在这方面太阳就没有用了。超日月三昧能普照十方世界,一切无有障碍。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都能彻照,令其明心。超日月三昧尚是这样,何况阿弥陀佛光明超越一切,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光又号超日月光。

以上,将十二如来微妙功德,作了简略介绍。这十二如来就在那一劫的时间,相继次第出兴于世间。

“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是超日月光佛座下大弟子,诚敬求法。超日月光佛就传授给他专修念佛三昧法门。这里大势至菩萨示现的是持名念佛。通过持名念佛契入首楞严大定(真空妙有),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三昧是正定,正受之意,梵语三摩地。由念佛契入自性圆通常,破烦恼,证万法皆空,发大智慧,得大神通。以因地持名之心,获致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念佛法门圆收一切法门,亦圆超一切法门。圆顿直捷,殊胜绝妙。所以,超日月光佛便将这殊胜方便的念佛法门传授给大势至菩萨。智慧深厚的大势至菩萨闻即信受,赤体担荷。

据《大乘无量寿经解》之意,念佛有四种,即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大乘无量寿经》的宗旨,重要修行路线,也正是本经的宗旨,重要修行路线,即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说:修行最直截了当的途径,是念阿弥陀佛。余门指净土宗以外的宗,他们都是靠自力,是竖超三界,就像虫子在竹节中,要想出来就得一节一节的咬,那就慢了,所以称谓难行道。但是念佛法门,就像虫子在竹节中,专咬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咬,开始是需要多用一点劲,一咬破,虫子就出来了。念佛也是这样,就抓住一句佛号,念着念着就成功了,这种方法是最容易透脱出来的,这是横超三界,称为易行道。把横出三界易行道,譬喻是径路,径路就是方便,直截了当,成功快速。

(二)观像念佛。供养佛菩萨像,观看佛菩萨像念佛。但佛菩萨像在时,可以修行,佛菩萨像不在时,修行就难了。出外办事,有病住院,修行的净因断了,要想继续修行,就很困难。所以说:修行人离开佛菩萨像,就无法修行,因为修行的净因断了,所以观像念佛不如持名念佛方便,持名念佛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

(三)观想念佛。就是《观经》所说的,用自己的心、眼睛,观想如来智慧徳相。但是凡夫的心是散乱的,上下浮动的,少有静定的时候,很难入定,观想念佛是在定中念佛。所以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十分精细,而我们众生的心散乱,不能与如来果地境界相应,所以微妙的观想很难成功。如《观经》所说:“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凡夫的心,怎么能观出这样微妙的境界。所以观想念佛,不如持名念佛方便容易,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三恶道的众生,只要发心念佛,求生极乐,都可以往生。也不论受苦,还是快乐,是繁忙,还是悠闲,人人都能念阿弥陀佛,个个都可以修行净土持名念佛法门。

(四)实相念佛。什么是实相念佛?永远离开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因为这些都是两边上的有为法,生死相,无为法,不究竟,所以要永远离开这些相。离开两边,契入中道,自然而然的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离开两边就是无住,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就是生心。这是《金刚经》中的“无住生心”哪。但是众生的心是散乱浮动的,是没有出六道轮回的生灭心,每一念每一念,都在相继相续,很少有静定之时。《圆觉经》说:众生自己没出六道轮回,用妄心来研究测度,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本来是不生不灭,但由于众生的心是妄心,是生灭心。众生就用这个妄心,生灭心来研究讨论,圆觉性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样?那么这个不生不灭的圆觉性,也变成有为法,生死法,六道轮回法。为什么?一切唯心造。轮回心造轮回业。要想避免六道轮回,没有这个道理。又何况六道轮回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轮转,这个污垢的心,从来没有清净过。就用这个生死轮回心,观想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怎么能不颠倒呢。

四种念佛,难易相差的太大,实相念佛最难,持名念佛最易。实相念佛深,持名念佛浅,好像两样,实际呢,持名念佛即是事相,实相念佛即理体,事相与理体不是两件事,即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也不是两件事。持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就是持名念佛。具有佛知佛见的人称谓圆人,真正的圆人是大彻大悟的人,最低也是解悟的人,才可以称谓圆人。在圆人看来,持名念佛不知不觉的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自然契入实相念佛。初步就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能所两忘,自然契入中道,中道就是家,家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极乐世界。所以在圆人看来,称名是不知不觉契入中道妙法,初步就是到家,到极乐。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持名是因,实相是果,因果同时,所以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不是两件事,念佛时就是见佛时,见佛时就是成佛时,直截了当,成功迅速。《疏钞》说:什么是实相?不是必须把一切相都灭掉,一切差别相都归于大光明藏,才是实相。一切法归于大光明藏,当然是实相。而是正当一切差别相存在时,修行人心中,就要离开这些相,不分别不执著这些相,这个道理极深。再说明白一点,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相而无相(真空),无相而相(妙有),极乐四土,这才是实相。

又《圆中钞》说:在阿弥陀佛果地上看来,所有的名字,都不是虚妄的,都是彻底的成就,名字召万德,所召来的万德,都是真实的。在阿弥陀佛看来,一切差别相都是阿弥陀佛。科学家、教育家,这些都是世谛语言,有名、有姓,也有内容,但没有实际意义。为什么?都是假的,有生有灭。真空妙有、妙明真心、无相无所不相、无知无所不知、自性、法性,都是第一义谛的别名,都是有名、有姓、有内容,也有实际意义。为什么?都是真实的,不生不灭的。佛是究竟圆满的大光明大智慧。凡夫看一切都是真的,佛说:错了,色就是空。小乘人看一切都是空的,佛说:错了,空就是色。辟支佛看一切都是假的,佛说:错了,还有真的。只有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才明白常乐我净,真正明白常乐我净的人,唯有圆教的佛。今阿弥陀佛既然证得究竟圆满的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六字洪名,所以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万德一齐来了。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光明大智慧,已经全部显现出来了。众生的贪嗔痴黑暗罪业如玉上的斑点,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一念阿弥陀佛,就能消除尘劫的罪业。所以称名的功德福报,等于从虚空生出来。即称名的功德福报,从众生本具自性中生出来,这个功德福报,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根据《疏钞》之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福报已经这样的大,无量无边,更何况《大乘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又持名念佛就是大智慧,念得纯熟,万缘自然放下,能念的我,所念的佛,都忘掉了,都空了,这是无住,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生死相,这是无住。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相继不断,这是生心。无住生心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境界,本来不是众生所能达到的境界。但今天用念阿弥陀佛的办法,不知不觉就自然契入佛道妙法,不用特意修行而自然就修行了,不到自然就到了,这是法身大士的无功用道。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极乐世界的人,修行就是这样,一切都是增上缘,人人都是无量寿,所以必然成佛。说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是佛知佛见,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放智慧光辉。密宗认为每一个音声,每一个字母,都是实相。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没有两样。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经文中,首先用比喻来解释,佛与众生感应道交事理状况。首先用亲友的比喻。比喻单方忆念没有益处,双方互相忆念,才可以相契相入。一专为忆,比喻佛愍念众生,专志而恒常;一人专忘,比喻众生业障深重,没有信愿行,不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个专忆念众生,一个专忘信愿行,结果呢?感应道交有阻碍,导致若逢不逢,或见非见的处境。专门忆念众生的佛菩萨,经常的永恒的见到众生,与众生本来相隔而自然不隔离了。然而不具足信愿行的众生,却不知不见这专门忆念的佛菩萨,即是佛菩萨慈悲示现在世间与他们相遇,凡夫众生也是对面不认识圣人,这是本来不隔离而自然隔离了。就净土法门来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成就了四十八大愿,积功累德,圆满成功,法藏成佛于今十劫,这是一期示现应身佛,专门忆念我们苦难的众生,于娑婆世界,拯救我们众生,迅速往生极乐世界,迅速出离六道轮回,迅速证到圆教佛果。这从阿弥陀佛示现立像的姿态可以知道佛的本怀。我们六道众生在水深火热的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阿弥陀佛悲心切切,处于一种随时救度的准备状态,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示现为立像,而在西方极乐世界本土是坐像。法藏于因地发愿修行过程中,尚于我们六道众生念念不舍。现在已经成正觉的阿弥陀佛,悲念众生,殷勤化导,惠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益,更是无以复加。

有人问:佛菩萨为什么要专门忆念六道苦难众生?原因有二。圆瑛大师回答说:“一、佛具大悲愿故。观见(在大光明藏中见到)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今已成正觉。已得涅槃。众生尚在轮回。不了生死。故运大悲愿。专忆众生。二、佛具平等心故。佛在因地。为菩萨时。尚念念不舍众生。况今成佛。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故以平等心。专忆众生”。

我们阎浮提(地球)众生的业力深重,从深度来说,能抗拒大海,从高度来说,能敌过须弥山,所以能障碍圣道。人天善因小果,尚且不肯修行,更何况具足信愿行,往生极乐成佛之妙法,更难做到啊。念佛求生极乐之心不能生起,所以永劫以来,轮回在六道生死苦海中,不明白佛法僧三宝(自性三宝)。昔日释尊在王舍城讲经教化二十余年,王舍城九亿人中(十万为亿),有三亿人见佛闻法,有三亿人知道有佛,但没见到佛,还有三亿人不见不闻。如城东老母,佛有意前往度化,她不信佛,不愿见佛,看到佛来她就在自己房屋躲藏,佛放光照耀之处,墙壁内外透明,城东老母四面八方都与佛照面。然而城东老母干脆用手蒙住眼睛。可见佛光本自普照,佛身恒常显现,然而众生业障深重,以烦恼业障遮住如来智慧德相,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见,这是盲者自己的过错呀。佛对众生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专念,众生却对佛菩萨不知道报恩报德,对佛菩萨如此的专忘。真是可怜悯者。所以圆瑛大师说:“一、众生障重故。为惑业苦三。缠缚不脱。于人天因果。尚不肯修。何况念佛法门。故不念佛。二、众生智暗故。于此念佛。殊胜妙法。可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现生念佛。能断一切烦恼妄念。临终往生。横超三界。了轮回生死。既生彼国。圆证不退。疾成佛道。不生信心。故不肯念佛”。在娑婆世界,阿弥陀佛随六道众生身形,以种种身份作种种示现,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如善导大师、永明大师、丰干禅师、楚琦禅师等,都有证据说明是阿弥陀佛的示现。这些如果不是被独具法眼的善知识说破,我们还是不知不觉。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出自寒山之口。丰干禅师在天台山国清寺,住在碾米房,常骑虎出入,众人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丰干禅师游化杭州,遇见将要赴任的台州知府闾丘胤,回答闾丘胤的询问,透露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闾丘胤到任后三日,即备礼进香拜见寒山、拾得二大士,寒山拾得即奔走山岩而入。闾丘胤追之,寒山回头云“贼贼贼,丰干饶舌(多话),弥陀不事(不去侍奉)礼我何为”?寒山拾得入山岩中,从此不再出来。丰干禅师也从此不再回国清寺。圣人应化人间,既然泄露,不再留在人间。开佛知见的蕅益大师赞《西斋净土诗》云:“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历来祖师,示现人间。不是祖师大德点破,我们愚痴众生,怎么能知道这些。圆瑛大师云:“圣人应化人间。既经泄露。不能再留。闾在山中。检查事迹。乃于山上石岩竹木。及乡间墙壁上。抄录二大士诗多首。皆是佛法。讽世之意。现刊行于世。录此因缘。以证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之事实耳”。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如时节因缘成熟,那专忘的人或因宿世善根发动,或无依无靠之时,一念回心,生起信愿行,开始忆念阿弥陀佛,这样二者互相忆念,就立刻得以沟通感应。如磁吸针,似水投水,如果互相忆念深厚,久久不忘,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寿不曾忘怀。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以至尽未来际,也常得见佛。就像形体与影子、音声与回响、澄水与波纹、明镜与光亮一样,不相舍离。因为一切众生与阿弥陀佛同体(同一大光明藏)无别。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大光明藏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大光明藏中)忆念我。感应神速,不差毫厘。由于佛与众生互相忆念,互相摄吸,能令我们修行人趋近佛身口意三密。即心即佛,香光庄严。到临命终时,自然往生安乐国,亲近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心同形同。形影不离,不相乖异(和谐、不两样)。圆融一体(在大光明中互相忆念)。这专忘的凡夫最终也成慈悲专忆的阿弥陀佛。

圆瑛大师云:“此形影不离之喻。有二意存焉。一喻众生念佛。必得见佛。生佛不相舍离。合下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二喻众生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舍离。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在极乐国中。辅助弥陀弘法。及辅助普光功德山王佛。次补佛位。即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舍离也”。可见,这个亲友比喻,蕴示着净土宗念佛法门的深刻妙义。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是第二个比喻。这个母子喻,比亲友喻更加贴切地显示出佛与众生的亲密关系。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共同一法身(多就是一),同具大慈大悲心。十方如来,从广义上来说,可指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从狭义上来说,十方如来即是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如来是法界藏身(法身佛),含藏法界一切如来之身(重叠)。所以见到阿弥陀如来,就等于见到了十方一切诸如来(一就是多);念阿弥陀一如来名号,就等于念十方一切诸如来的名号;生到阿弥陀如来的极乐世界,就等于生到了十方一切诸如来的净土。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大圆满。阿弥陀是法身佛,西方极乐是常寂光土。阿弥陀如来怜念众生,这个“怜”字,是哀怜、怜悯之意,是由阿弥陀如来大慈大悲心中自然流出来的本怀。诸佛如来(诸佛住在大光明中)悯念众生如同慈母悯念自己的独生子女。我们众生正是阿弥陀如来的独生子女,本来应该到西方极乐世界继承如来家珍,成贤成圣。然而,于无量劫,一念无明妄动,堕落在三界六道,种下诸多善恶之因,造作诸多善恶之业,轮转不休。今生侥幸为人,来生或是披毛带角,或是入阿鼻地狱,累劫难出。阿弥陀如来于常寂光土观照(无妄心)到我们众生,轮转于恶道的痛苦,哀悯切切,如箭入心,欲拔其苦。不失时机,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救度,随六道身形,念念不舍。

《清凉山志》记载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个比丘,在五台山的一个寺院挂单。若干日后,欲往他处参学,寺内有一老僧,请他将一封信函转交给薄荷,没有说投寄的地址。一日那比丘路过卫辉,听到一群儿童口呼“薄荷”,比丘闻声赶紧询问薄荷在哪里?儿童们指着墙根所卧肥壮清洁的猪回答:“那就是”。比丘于是取出信函,口呼薄荷名,投掷过去,那头猪闻声人立,以两蹄接书展阅后,将信函揉成一团吞到腹中,当即立化。比丘方知此猪乃菩萨示现。原来有一屠夫所杀的猪太多,这些被宰的猪到薄荷前,性情便安静下来任凭屠夫宰杀,不再挣扎呼叫。所以,屠夫爱惜薄荷,凡是准备宰杀的,便牵薄荷到其猪边绕之,则群猪就同死猪一样,任屠夫杀之,所以多年存着薄荷而不杀,薄荷身体清洁,爱食薄荷,所以用薄荷为名。原初那比丘受老僧之托,于途中才想起不知地址,此信函将投何处?乃私拆其封,信函大意谓:众生若得度脱,即当速返,免至久则迷失。比丘见了,心中诧异。及当比丘见到薄荷立化时,方知薄荷是大菩萨应化。绕猪一匝,而群猪即证无生法忍(原来一切法不生不灭),其威德神力,不可思议。佛菩萨就像慈悲的父母,忆念每一个不听话的儿子!阿弥陀如来对我们众生的慈悲,超过世间一切父母。世间父母对于子女的慈爱是无私无我的,是无私的奉献,子女生病了,父母恨不能把病都移到自己身上来,自己不吃也得给子女吃。然而子女刚强不听话,忘恩负义,父母的慈念或衰退或心生悔恨。然而佛菩萨对我们众生的慈悲,是永远不会疲厌的。众生越不听话,佛菩萨的慈念尤深,就像父母对待多个子女,对那些身强力壮,很有能力的子女很放心;唯有对那个身弱多病的孩子,倍加慈爱关心,处处为他的生活着想,尽量为孱弱的子女留下一笔足以维持生命的财富。诸佛如来对待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其慈念眷顾更为深切周备。所以善导大师说:诸佛如来大悲于剧苦众生,悲心偏重怜悯护念生死苦海中的常没众生,为拯救众生故,殷勤劝勉求生西方净土。正如溺水之人(喻六道凡夫),急需急救,而对岸上行走者(喻声闻缘觉),则稍有暂缓。我们众生正是处于生死苦海中将要受灭顶之灾者,阿弥陀如来悯念拯救的行为,刻不容缓。垂手深渊(六道二乘),已历十劫,倚门相望,不疲不厌。我们众生应该细心领会接纳,阿弥陀如来的悲悯哀怜。

又圆瑛大师云:“此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怜者哀怜。念者护念。众生久在轮回。备受诸苦。故为佛之所哀怜。虽在生死。佛性不失。又为佛之护念。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如母亲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更无有异也”。

然而我们众生业障深重成为逆子,却每每逃逝。逃者,逃跑,逃避。逝者,过去,病逝。这个逃逝比前面的专忘更为严重。忘还只是说我忘记信愿行,我不肯念阿弥陀如来,而逃逝简直就是叛逆。逃离自己的父母,不愿见面,讨厌交流。如同有些众生不仅不信佛,还诽谤佛,业障深重,覆盖真心,迷惑颠倒,无恶不作,逃逝到三恶道里面去,逃逝到阿鼻地狱里面去,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的身口意三密严重违背,真是可怜悯者。若子逃逝,慈父母该是何等不忍。阿弥陀如来对逃逝的子女,仍然念念不舍,即是五逆十恶的众生,阿弥陀如来仍然慈悲救度。只要罪苦的众生临终忏悔,发愿念佛,求生极乐,同样都可以蒙阿弥陀如来愿力加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观经》云:“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具佛知佛见的人),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大乘无量寿经四十二品,十力无畏解讲义),广赞彼佛光明神力(真空妙有),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持戒得定、开慧自在、正知正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中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可见,如是罪人,临终遇见善知识劝说开导,这“开导”二字十分关键,必须开导十力威德,光明神力,戒定慧三学,解脱知见,才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往生极乐世界。然而造作五逆十恶又不具足信愿行,这样的人,就不能救度了。因为念佛法门,不具足信愿行之人,就像一个绝缘体,阻碍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因而就不能获得十念皆得往生极乐之大利。

圆瑛大师云:“若子逃逝。喻众生不念佛。堕恶趣。受极苦。虽忆何为。喻佛念众生。单忆无用。不能成益。问。逃逝与上专忘。同耶异耶。答。不念佛不能见佛。虽遇佛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蒙法益则同。而异者。此人专忘。但是不肯念佛。佛若忆念。或可发心。而可成益。此逃逝。非唯专忘。或且谤佛。以不信招愆。堕落三途。佛虽忆念。亦复何为。即言无益也”。

阿弥陀佛(父母)对众生(子女)的忆念是永恒的,现成的。而众生回心转念阿弥陀佛却难得其人。在三界六道轮转中,经历无数的挫败之后,这个流浪的子女,忽然一念醒悟,面向慈父母忏悔自己的恶业叛逆,这一刻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逃逝的子女由于一念信心,那个绝缘体当即变成有缘体了,电源便通来了,佛的慈悲愿力就会流到众生的身体上去。那么,子女忆念父母,就像父母忆念子女一样,慈父母和子女就可以永远相聚在一起。与慈父母的会和,即是阿弥陀佛。这个逃逝的子女,把全身心交托给阿弥陀佛,慈父母接受了子女的皈命,当即赐予子女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阿弥陀佛即是一曲改天地成极乐的交响颂。这是子女一念信心与慈父母清净心,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孔子十大弟子中以孝著称的曾子,天性至孝,赡养双亲师长。曾母是盲人,曾子每天上山砍柴,换点钱奉养母亲。有一天,曾子又上山砍柴去了,家里忽然来了客人。好客的曾母手足失措,希望自己的儿子快点回来招待客人。然而古代没有类似现代的手机等通讯设备,怎么才能传达心意呢?曾母灵机一动,用牙齿咬自己的中指,此刻正在砍柴的曾子忽然觉得心口疼痛,心知母亲有事,赶紧负柴回家。母子天性相通,感应道交。

慈悲的阿弥陀佛,以无比的至诚怜念我们众生,我们众生只要有一念的至诚心,忆念阿弥陀佛,便能感应道交。感是我们众生的能感之机缘,应是阿弥陀佛之慈悲愿力。我们众生忆念阿弥陀佛,同样阿弥陀佛也在忆念我们众生。阿弥陀佛心是清净的,只要我们众生有一念清净之心,立刻就感应道交,现出不可思议的妙境。世间的母子--曾母与曾子尚能现出难思议的感应,更何况,我们众生与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就更不可思议了。深信切愿持名,临终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的盛况,天乐盈空,异香满室,光明炽盛等相(往生人自己的境界,亲属助念人的境界可以参考),水清月现,真实不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日日与观音势至把手同行。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令往生人疾速证到六种神通,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想回到娑婆世界,也可以乘愿再来,回到六道救度有缘众生。永不堕三恶道,因为佛有“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之愿。所以,不能因为回到娑婆,做了种种错事,临终就堕三恶道了,永远不会的。《大乘无量寿经》中有释尊授记为妙音如来。妙音如来就是用持名念佛的音声,往生净土,契证自性三不退。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我们众生修因证果的全过程都贯穿着音声。念佛法门以音声作佛事,趋向佛果,二六时中,执持名号,与佛清净心相应,即是与阿弥陀佛不相违远。往生安养净刹,花开见佛,疾速证佛果。

圆瑛大师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生生不离。此则双忆成益。子若忆念母亲。能如母亲念子之心,心心相契。母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母子不离。乃至经历多生。母子之缘未尽。不相违背远离。子是众生。母是佛。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生佛感应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不至远离。彼佛既教念佛三昧。又举疏亲二喻。盖欲念佛众生。念佛之功。渐次增进。日亲日近。非特见佛可必。而且成佛有望矣”。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亲友喻与母子喻,全显阿弥陀佛与我们众生亲密关系,开示我们念佛众生应该具备的条件。证知阿弥陀佛像慈母般的在忆念我们,我们应该如孝子般的系念阿弥陀佛,如是方可感应道交,成办净业。念佛的起始是从众生心念佛入手。众生心即是生灭心、污染心、分别心。众生并没有真实的自体,都是各种因缘的组合体,所以诸多因缘的和合称为众生。身体(地水火风)心意(神识)有情的生命,无情的生命,都是坚固妄想的产物,当处出生,当处泯灭。众生心念念生灭。每一个念头都经历生、住、异、灭四个阶段。迅速如旋火轮,如急流水。众生都是在妄想烦恼堆中过日子,内心浑浊如黄河水。众生的生灭心就阻断了我们契入清净平等的佛心。通途教法自力修行,断尽三界见思(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贪、嗔、痴、慢、疑)二惑,方可长揖生死,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果,住在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可见靠自力修行,了脱生死之难,难于上青天。了知自力修行出离生死之难,我们众生应该感谢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见到我们怯弱众生靠自力修行难脱离生死,才悲心发愿,建立净土,以光明名号,拯救我们凡夫出离生死苦海,速生净土,速成佛果。只要我们深信切愿持名,便可以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世界,横超三界。众生念佛大多以生灭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从阿弥陀佛大光明藏中自然流现出来的。这清净无染的佛号似清水珠,投到众生不清净的心里,能令众生浊染的心渐次澄清。所以古大德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忆是忆持不忘,念是系念在心。我们二六时中,动静忙闲,行住坐卧,把这句佛号放在心上。就好像很重要的事情系念心内,纵然忙碌,也深心密忆,念念不失。忆佛之心也是这样。念佛的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就是当下之心。念佛就用当下之心去念,全心去念(大光明外无佛)。佛号从心里流出来,从口里念出来,再从耳朵听进去。心、口、耳之间循环,要用妙明真心来贯注(佛外无大光明)。忆佛念佛要有这样的认知:我一个孤穷的浪子,要回归到慈父母的怀抱,本有的故乡。异国他乡的孤苦伶仃,是怎样的苦难历程,真是不堪回首。喜闻极乐故乡的消息,获悉故土有无尽的庄严,有诸上善人为嘉朋胜友,就用至诚恳切的心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彼佛净土。如是持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应化身佛)。以如子忆母的诚心念佛,必定能见阿弥陀佛。

圆瑛大师云:“当来见佛者。或报尽命终。见佛来迎。佛说阿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或托质莲胞。华开见佛。如一生念佛为因。必得往生之果。第八识从顶门而出。化佛来迎。托生九品莲华。以莲华为父母”。

见佛有两种方法:一是现前见佛,一是当来见佛。现前见佛即是当生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功夫得力,契入念佛三昧,亲见阿弥陀佛。或在定中或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常常感叹,自己业障深重,没生在佛世。释迦牟尼佛圆寂了,当来下生的弥勒佛还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能下来示现八相成道,这似乎是一个无佛的时代。每想到此,心中不安。然而我们把心量由娑婆世界扩大到整个的法界,就会了达,原来还有一尊与我们众生深具法缘,而且现在住世的佛,那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示现在极乐凡圣同居土的应身佛),今现在说法,广作度化众生之佛事。所以我们至诚念佛,就能见到这尊正在住世,广度九法界众生的至尊第一的佛。

自古到今,见佛的例子甚多,兹举二例。(一)《观经》说: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共五百零一人,闻世尊说法,当时就见极乐世界放大光明,在大光明中见西方三圣,心生大欢喜,赞叹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殊胜境界,突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也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发菩提心,成佛之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当时就给韦提希及五百侍女授记说,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二)《大经解讲义》说:庐山初祖,远公临终,才从定中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两边。又见流水放光明,由一总流分成十四支流,世间的水只能由高流到低,而极乐世界的水,可以由高处流到低处,也可以由低处流到高处,演说苦啊、空啊、无常啊、无我啊,诸波罗密音声。佛告慧远说:我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其中一愿是,倘若有人在临命终时,念我的名字,我以本愿力量,必然去迎接念佛人。我来迎接你往生极乐国土。你七日后,应当往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都在佛侧面。刘遗民向前作揖说:老师早日就发菩提心,求生极乐世界,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刘遗民生前三次见佛,衣覆手摩,上辈往生后,随佛来迎接远公。如是现前与当来见佛的事例,载诸典籍,不胜枚举。

圆瑛大师云:“必定者。有三意。一、因果相应。以念佛因。得见佛果。如若往生。早迟必得成佛。二、感应道交。以念力为能感。现身为能应。感应之道。必定不差。三、始本契合。专以理念(离开两边契入中道)。念本性佛。(念大光明中佛)。始觉功深。本觉显现。于自心中(常寂光土)。见法身佛(无上佛)。此皆一定不易之理(这都是六道及二乘不可思议之理)。故曰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上一段经文,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或事一心不乱,现生在梦中空中见佛,乃至临终,见他方佛(应身佛)。以离开两边,契入中道,念到本觉显现,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进之,大光明大智慧不二,见法身佛,即是自己就是佛。去佛不远有两种解释:一、既得见佛。既然在梦中空中日中见佛,这样往生极乐国,华开见佛,这是具体事相上的事。现身见佛,这是化身佛。临命终时见佛,见他方佛也是真佛,自他不二,不用怀疑。二、既得理念。以离开两边,契入中道,念着念着,把能念的我忘掉,所念的佛也忘掉,一句佛号,清清楚楚,继续在念,这是能所两忘,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见本性佛,上辈往生。面礼阿弥陀佛,亲自闻到微妙法,顿证无生法忍,这是去究竟佛地不远啦。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两句经文,解释持名念佛法门的原则与妙用。六字真言,万德洪名,单刀直入,开佛知见。不须借助观想、参究等方便。只用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积功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心开意解,大彻大悟。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总含无量义,摄持一切功德。念佛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具足菩萨六度万行,具足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具足三藏十二部。六字洪名即是无量光寿如来,即是十二光如来,即是常乐我净,即是始觉合本觉,即是真空妙有,即是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弥陀名号摄无不尽。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如浴大海水,已具百川味;身在含元殿,无须问长安。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心开即是悟入大光明中天真佛,了达这些佛言祖语之含义,方可死心念佛。

《大乘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解》解释说:在一切方便之中,最直截最圆顿,就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在一切念佛法门中,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但最简单容易,最稳当方便,就是持名念佛。又说:阿弥陀佛即是万德洪名。用佛的名号就召万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持佛的名号就是正行正因,不用观想,不用参究等行,最简单,最容易,最直截,最方便。又《圆中钞》说:今经所示,指《阿弥陀经》所示,初心凡夫指中下根器的人,只要有口能称,有心能念,都可以修行念佛法门。所以知道《阿弥陀经》所说,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方便法门。又持佛名号,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念佛。所以知道《阿弥陀经》所说,是既快速又直截的法门。又称名之法,一切人都可以修行。所以知道《阿弥陀经》所说,是摄受众生根机最广的法门,是三根普被的法门。又《游心安乐道》说:一切诸佛如来的名号,都是无量无边功德所组成。但能一句一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来念去,就暗合道妙,把能念佛的我忘掉,所念的佛忘掉,一句佛号,明明朗朗,清清楚楚,继续在念,这是能所两忘,能所两忘的境界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在一念中能摄取无量无边的功德。又无量劫以来的恶业,都是凡夫从妄心所造出来的;念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真心生出来的;真心如太阳,妄心如黑暗。真心暂时显现,妄心立刻除掉。就像太阳才升起来,一切黑暗都没有了。

《安乐集》引证《观佛三昧经》说:佛劝说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言: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教弟子修行啊。佛告父王: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有无量的妙境,神通解脱,那是无相无所不相,无知无所不知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劝说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言: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呢?佛告父王说:如伊兰林,正方形边长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栴檀,虽然只有根才出芽,还没出土。这个伊兰林,唯有放臭气,没有香味。倘若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会发疯狂而死掉。后来栴檀根芽,渐渐长大。才要长成树时,香气就浓郁。随之就能改变伊兰林,普遍都能放香美味。众生看见放臭气的伊兰林,如今放香美味,都生稀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的功德也是这样,但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间断,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一旦往生极乐,一切诸恶都能消除,只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愿行。就像栴檀树放香美味,改变伊兰林的臭味一样。所说的伊兰林,譬喻众生身体内三毒贪嗔痴,三障惑业报。第一,惑障。惑障是迷惑。迷惑障碍我们真心显现。惑障又叫烦恼障,也叫见思二惑,也叫尘沙惑,也叫无明惑。第二,业障。造作一切罪业事,身体的造作,语言的造作,起心动念的造作,都是业障。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第三,报障。报是果报,六道轮回的身体就是报障。我们现在的身体是报障,有了身体,就有了生老病死等苦报。栴檀树放香美味,譬喻念佛众生的心。才能长成树者,譬喻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间断,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证三不退,作佛祖。

又持名念佛一法,是十方诸佛如来,都关心都称赞的法门。是近路中的近路,直截稳当的易行道,又是究竟善巧的法门。这已经成为万古不变的定论。因为众生在临命终时,万苦交迫,除持名念佛外,余行难以做到。如《观经》说:五逆十恶之人,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临命终之人,因为万苦交迫,没有闲暇心情,没有功夫念佛,善友告诉说:你倘若不能观想,不能观像,更不能念实相,应该念无量寿佛。用至诚心,念阿弥陀佛不间断,具足十念,也能往生。因为念阿弥陀佛的原因,每念一句阿弥陀佛,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什么水平,得用至诚心来念,不是指我们平常人念佛。关键在于至诚心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就像日轮,住在在这个人面前。在极短时间内,往生极乐世界。经中说,临命终时,不能观想,但仍然能念佛的名号,说明持名念佛,是易行道。临命终时,能够念佛,才能往生极乐,这是最稳当的。“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最顿啊。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十念就能往生,带业凡夫,一往生就与弥勒大士一样,成为佛的接班人,这是最圆啊。持名妙法,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妥善、最圆满、最快速,所以十方诸佛如来都赞叹,千经万论都是这样说,娑婆世界的修行人,应该迅速的深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又自得心开,即是大彻大悟啊。现选取念公大师于谷响集中论开悟之语,来解释开悟境界。大师云: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修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听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实相为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妄。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正当悟时,赤裸裸(纯一金色),净洒洒(依正二报庄严),取舍情尽(六道二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尽除),凡圣体空,(凡夫圣人同一常寂光土),灵光独耀,(法身佛),迥脱根尘,(离开六根对六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不是六道二乘用妄心能明白能知道的)。喻曰:“如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又喻曰:“贼入空室”,此语更好,盖喻,“死尽偷心”也。可怜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偷心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数喻合参,或能稍窥悟时情景。

又《大乘无量寿经解讲义》说:可见实相,就是我们当人现前一念心性另外一个名字。我们自己一念心性,勉强的说,叫做自性。二祖慧可到初祖达摩处说:我的心不安哪,初祖说:你把心拿来我看看,二祖一回光返照,就放下万缘,心清净啦,二祖当下就大彻大悟。初祖说“安心竟”。初祖给二祖安上一个大彻大悟的清净心。所以不可以言其无,还有一个大彻大悟的清净心哪。六祖惠能大师说:自性能生万法,这明明是有,有也不能执著这个有。觅之不可得,也不能说没有。譬喻说,海水的咸味,明明是有,但也不能执著这个有。要说是有,拿来看一看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拿不出来啦。觅之不可得,但也不能说无,说他是无,什么也没有,海水的咸味,明明是有。众生的语言不够用了。离四句:有是一句,无是一句,也有也无是一句,也不是有也不是无又是一句,众生就在这四句里会说,离开这四句就不会说了。离开这四句,一切是啊,非啊,对啊,错啊,好啊,坏啊,都没有了。四句之内,都是虚妄差别相,都是生死相,没有一样是好东西。四句之外,都是好东西,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如来。西方极乐世界是四句以外的有。用思量分别不能解释西方极乐。莲池“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临济“孤明历历”;德山“炳赫虚空”;百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什么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灵是灵光,明是明白,洞是透彻地,清楚地,彻是彻底,湛是清澈,寂是寂静,常是常寂光土,恒是永远不变。灵光明照,洞察一切,彻底明白,清澈寂静,永恒常存。无量光寿,法身如来。如同太阳,挂在虚空,佛光普照,永远常恒。什么是孤明历历?念佛之人,看破虚假,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就是”孤”。清清楚楚,净念相继,就是“明历历”。又“孤”就是《金刚经》的无住,“明历历”就是生心。所以持名念佛,就是孤明历历。什么是炳赫虚空?炳是光明,赫是显明,盛大,显赫。虚空是极大极圆的球体,光明盛大满虚空,大圆镜智常寂光土。什么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都脱掉了。充满灵光,独自照耀,所以莲池大师说:一个极大极圆的真体,不是从外面来,而是一切众生本具本有。唯佛与佛才能思议者,这就是唯一的自性啊。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比喻念佛法门,由因得果,因果同时,到了如来果地上,就是香光庄严。我们凡夫虽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真空妙有),然而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厚重,起心动念,无不是造业,身体心意皆是污秽。身体内部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并且招感坑坎沙砾、峻岭荆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兵连祸结之生活环境。我们凡夫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现在不闻不觉,不能显现,这都怪我们自己。现在我们应该到具有智慧德香的阿弥陀佛周围接受熏染。阿弥陀佛具足五分法身之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并将这五分法身香凝聚在这句名号中。我们凡夫不念佛便自然念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三惑遮盖如来智慧德相。尘垢日厚。而念阿弥陀佛就能恢复如来果地的法身智慧德香。就如一件无有香气的衣服放在栴檀香木边,过一段时间后,这件衣服也就沾染了栴檀香木的香味了。我们众生虽然体内本具戒定慧香,然而三惑深重,透现不出来。所以应该以阿弥陀佛名号果地五分法身香,来熏习我们众生的三惑。我们执持弥陀名号,便能引发我们众生体内,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光显现。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就是香光庄严。

又《大经解讲义》说:香象者,是东方阿閦鞞佛国菩萨,曾在维摩会上,与圣众同闻维摩诘金粟如来说法。香象本来身体自然出现香风,香象菩萨身体放香也是这样。香象力大无比,代表弥陀愿力无边。香象菩萨身体自然出现香风,自然放出五分法身香光,这是以香风香光庄严极乐世界,这是香光庄严。又《大乘无量寿经》云:“出种种香世无能喻”。本经说:“香光庄严”。正是出种种香,世无能喻之意。《大乘无量寿经》说:池流华树……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所以,华果恒芳。华与果永远是芳香,即是华朵果实都放香。又光明照耀,即是华朵与果实都放光照耀。可见这无量华树,即吐芳香,又放光明。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宝树有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池水两岸都有树,树枝延伸相接,垂盖池水上面。并且放出种种的妙香,其香无比殊胜,不是世间种种香能比拟。随着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着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这是宝香普熏之所成就,也即是香光庄严极乐世界。

又《佛说阿弥陀经》云:“香上佛、香光佛”。香上佛者。佛具足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在一切香中之上,所以名香上佛。香光佛者。这一尊佛也是修持念佛法门,以香光庄严成为佛。怎么知道呢?本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佛自然来),必定见佛(一定能见佛)。去佛不远(离佛不远),不假方便(不用别的方法,只是念阿弥陀佛),自得心开(理一心不乱,大彻大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是香光庄严。所以知道这一尊佛,一定是念阿弥陀佛,才能成为佛,这是香光庄严。

圆瑛大师云:“今则念佛。以佛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本觉心故。故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汇报自己因地修行所得的法益,以及在果地上利他的情形。他回忆恒河沙劫以前,在超日月光佛座下,秉受念佛法门,依教奉行,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念得心清净,把能念佛的我忘掉,所念的佛也忘掉,这是能所两忘,契入中道,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自然契入无生法忍,这叫做以念佛心。“无生”即是不生不灭的法性,即是依正二报之法住在大光明中,得到不生不灭,这是十方世界法身大士的境界,入无生法忍的阶位,按圆教来判,最低也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住地法身大士,即是破一品无明,见一份法身,转一品生死,为一份不生不灭之相,入如来家,心生欢喜,即是同生性菩萨。住地以前都是异生性,与佛不是同一体性。同生性菩萨与诸佛如来同一种体性,即是同一大光明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住地菩萨可以分身到一百个刹土示现成道,度化众生。无生法忍菩萨有两种:一、别教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即是破七——九品无明,见七——九份法身,转七——九品生死,为七——九份不生不灭之相。这是指在因地修行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如晋代有一位穷苦人,对娑婆世界十分厌离,没有丝毫的留恋,对极乐世界十分想往,一心求生极乐,念佛七天七夜,真的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阿弥陀佛亲自给他讲法,当时他就证到无生法忍,法号觉明菩萨。又如《观经》韦提希夫人,闻释迦牟尼佛说法,见广长舌相,当时就证得无生法忍,此二例,都是别教大乘七——九地菩萨无生法忍。

二、圆教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即是破三十七——三十九品无明,见三十七——三十九份法身,转三十七——三十九品生死,为三十七——三十九份不生不灭之相。这是指诸佛如来果地上的无生法忍。破四十一品无明,见四十一份法身,转四十一品生死,为四十一份不生不灭之相。这是指等觉菩萨。进之,破尽无明,法身全现,不生不灭,性相二恒常,这是圆教佛一人的境界。可见入无生法忍的水平不一样,有深浅的差异。大势至菩萨所证入的无生法忍,也是有深有浅。然而于首楞严禀白之时,已是圆教等觉菩萨的水平。这是示现,实际,早已成佛。

我们念佛人要知道,前面所陈述的初发心念佛,是以众生心,生灭心,忆佛念佛,这里所表述的是以念佛心,离开两边,契入中道,入无生法忍。这表明念佛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杂乱到澄清,由事持达理持的过程。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持之以恒。不管妄念万千,只要字句分明,积功日久,渐次伏断妄想。浓云稀淡。慧日朗照。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无生就是不灭,圆顿直截,妙德难思。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得到念佛的殊胜利益,所以在果地上以同体大慈悲心,在娑婆世界,以念佛法门来引导一切众生往生净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因缘极深。西方三圣是在此娑婆世界发愿,无量劫以来,在娑婆世界示现种种身份,与我们众生共处同事,广结法缘。所以我们众生听闻到阿弥陀佛、观世音及大势至的名号会有亲切感。大势至菩萨在此娑婆世界念佛往生净土,然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修行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具大慈大悲心,然而观世音菩萨侧重体现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有求必应,大势至菩萨侧重体现阿弥陀佛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表现为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果地专摄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因为信受念佛法门是需要有大智慧的,没有般若智慧,难以信受这个法门。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难以持续恒常地念佛。所以能够相信念佛法门,能够尽形寿持佛名号,这是具有大智慧,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人。具有如是根性的念佛人,与大势至菩萨是同类,能感应道交。大势至菩萨恒放无边炽盛妙光,加持摄受念佛人,令他们在念佛修行过程中,不遭受魔障,身心安宁,生前安乐吉祥,临终往生西方净土。

圆瑛大师在他的纪念诗云: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留窣堵波成永忆,弘摩诃衍显深因,沧桑历劫深无住,长保心莲惜古春。

大势至菩萨以种种身份,在这个世界专门摄受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于此可以提一个证明。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近代弘扬净土有巨大的影响力,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引导学佛人正信,可以做为末法众生之慈航,无明黑夜之明灯。有种种迹象证明: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乘愿再来。印光大师往生后,有一位杨信芳女士,写了一篇题为《记梦悼印光大师》的纪念文章。追述她在民国二十五年时,在上海女子中学念书,住在她同学家里。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站在一个小岛上,小岛周边都是海水。杨女士坐在一条小船上,正向那个小岛开过去。观世音大士招手告诉杨女士说:“大势至菩萨现在在上海教化众生,你为什么还这样昏迷不知,不赶快去闻法呢”?当时杨女士茫然无语。观世音菩萨又说:“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四年后化缘结束”。说完就不见了。这个梦很奇怪,第二天杨女士就问她同学的母亲张太太:“有没有一位叫大势至菩萨的?和尚里面有没有一个叫印光的”?张太太是信佛的,她听了很吃惊地回答:“有啊,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啊!印光和尚听说是普陀山的得道高僧”。杨女士又问:“现在印光和尚是不是正在上海呢”?张太太说:“这我倒不知道”。杨女士第二天读《申报》,正好上面登载着“护国息灾法会”的通告,才知道上海的佛学界,请印光和尚来上海的觉园,主持护国息灾法会,所以大家都很吃惊。张太太母女就陪杨女士到了觉园,听印光大师讲经说法,同时三人都皈依了。当时杨女士就把她的梦境向印光大师作了禀告。印光大师呵斥她:“不要乱说!你要向外人说,就不是我的弟子”!杨女士便不敢说此事。以后这个杨女士成家生子,忙忙碌碌。在民国二十九年,忽然,接到一位苏州朋友的来信说:“印光大师在灵岩山坐化了”。杨女士听到后,不禁满面悲泪,屈指算来,印光大师往生时间距她所做的梦正好四年。于是杨女士挥泪走笔写下了这一篇《记梦悼印光大师》的纪念文章。

印光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德行,确与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念佛法门的风格相合。印祖通宗通教,然而精进专一,一句六字洪名,持六十年,教化众生,也是具足信愿行。尤其是对这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更是深加嘱咐之意。读诵、书写、劝进行者,并以大师二目间的慧眼,将这部经典列入净土宗根本经典之一。令我们学佛人感觉到大势至菩萨乘愿再来的行踪。在娑婆世界示现为净宗祖师,言传身教,专门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如是《印光法师文钞》,应是大势至菩萨留存给我们的无上开示,具足信愿行,依教奉行,决定能从娑婆此岸稳达极乐彼岸。由于有大势至菩萨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专门摄受,我们净土学佛人更应该对往生极乐世界充满信心。持名念佛功夫成片,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往生极乐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往生极乐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最殊胜的是,未能达到功夫成片,只要具足深信切愿持名,也一定能蒙西方三圣的加持摄受,往生到安养莲邦。对此,我们学佛人应该具足决定的信心。

又《观经》中,详细说明上辈三品往生。现节录嘉祥《义疏》中第一,上辈上生。必须发菩提心。修行经过一日至七日时间,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亲自听佛演说妙法,当时就证得无生法忍。应当知道这是圆教七地菩萨无生法忍。第二,上辈中生。不必读诵大乘经典,在净土法门来说,不必读诵净土五经。但善于解释义理,解释第一义谛,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仅深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更信,深信切愿妙行是因,往生极乐世界作佛是果。不谤大乘经典,对于大乘经典实相义理,不说错话。用这样的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大莲华中,大莲华就是紫金台。经过一夜大莲华开。上辈上生,一往生就得无生法忍。上辈中生,经过一小劫时间得无生法忍,这也是七地菩萨无生法忍。前上辈上生,见佛闻法,得无生法忍。今上辈中生,经过一小劫时间,得无生法忍。第三,上辈下生。修行人,也信因果,不谤大乘佛法,不说错话。往生极乐后,在莲华中住一日一夜,大莲华开。又经过三小劫时间,得百法明门,住在欢喜地即初地。今上辈下生得初地无生法忍。所以知道,前上辈上生,上辈中生是七地无生法忍。《弥陀疏钞》更进一步说,上辈上生往生中,最上者可以达到八地。钞说:上辈上生中,一往生就可以成为从一地到八地八个位次的大菩萨。由此可以推出,上辈中生中,一往生就可以成为从三回向到十回向,八个位次的地前大菩萨,余下就知道了。可以知道上辈上生中,见佛闻法,就得无生法忍,可以登八地大菩萨。足以证明,智慧勇猛。

又《观经》说:上辈上生往生的人,“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伸手放光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赞叹劝说行者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极乐国)”。又上辈中生的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你修行大乘法,解悟第一义谛,即大光明大智慧齐现),是故我今来迎接汝(所以我今时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与千化佛,同时招手传授来意)。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又上辈下生往生的人,“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五百化佛同时招手放光说明来意)。赞言:法子(阿弥陀佛是法王,法子是法王的弟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如今身心清净,发起作佛的心,我来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随阿弥陀佛后,往生极乐七宝池中)”。

又圆瑛大师云:“能具信愿行三资粮者。始名念佛人。始得归于净土也”。继云:“又念佛。即具三资粮。闻说念佛法门。心不疑贰。谓之信。信已而解。心起乐欲。谓之愿。愿已而念。心勤精进。谓之行”。续云:“弥陀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执持名号是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最后云:“佛问圆通”。什么是圆通呢?如楞严会上,文殊大士赞叹观音耳根圆通常,指出闻性圆通常。我们通过文殊大士的宝贵开示,可以知道自性的圆通和真常。首先说圆:闻性是圆。我们说自心圆含十方,就可以先从闻性的圆来解释。经中文殊大士说:“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例如我们在嘈杂的剧场中,台上台下,前后左右,男女老少,种种音声,我们都能同时听到,都能辨别,一一分别明了。不用回头转脑,不用拔动开关,调整方向,一时都闻,一切都闻。可见闻性圆含一切,由此可知自性也是这样。其次说通:例如我们现在坐在佛殿里,殿外的人物被墙隔断,我们看不见,但外面现在锯木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这说明。耳根能闻的性能,不被墙所隔断。能闻的本性叫做闻性。闻性不被隔断,说明闻性是通。再说常:我拍手一下,大家都听到声音,再拍一下,又听到声音,拍时便有声,不拍便无声,声音有生有灭,可是我们的闻性便没有生灭。声音灭时,闻性不灭,所以随时拍手,随时能闻。从闻性是常,可以知道自性是常,不生不灭。从文殊大士指出的圆通常,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要解》所说,我们的本心圆通常,不是肉团心,也不是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即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闻性,随声音之生,这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这是不变,由于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都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著,妄心做主,真心未能显现,所以“昏迷倒惑”。但是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合觉,深信切愿持名,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跑向远方,只是往生本心之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对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怀疑。我们要信自,自己就是佛。

大势至菩萨继续云:“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把念佛的方法与功德作用全盘表白出来。世尊问契入圆通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自称:下手修行,对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尘),等不加选择,把六根(眼、耳、鼻、舍、身、意)统摄于一精明(自性),令六根不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于中间便不会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不缘外界,做反闻反念(自性)的功夫。

六根中最难摄的是耳根与意根。眼睛能看见屋里的东西,但见不到墙壁外面的景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耳根不仅能听到屋内的声音,也能听到墙壁外面的声音,乃至做梦的时候,耳根的闻性都没有休止。意根上天入地,妄念纷飞,最容易心猿意马。散乱的耳根与意根,便遮盖我们心性的光明智慧显现。擒贼先擒王,我们修行人先把耳根与意根摄住,其它的眼、鼻、舌、身四根不摄自摄了。那么,怎样摄住这两根呢?用耳根专听佛号,自念自听。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由心起音,由耳听音,回归心里,如是循环,便可摄住耳根。方法简单,效果却很微妙。耳根不选择其他的声音,专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这就摄住了耳根。意根或观想阿弥陀佛光明相好,或观想莲华,或观想阿字,或念佛时计数,从一计到十,循环往复。这样便能摄住意根。这样六根与阿弥陀佛清净心相应。眼睛所见的是佛菩萨,口里所念的是佛号,耳根所听到的是妙音,意根专门观想阿弥陀佛,眼睛半垂。六根全都摄在这句佛号上。唯一句阿弥陀佛孤明历历。念头就像一根线,贯穿着声声佛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就是净念相继。

我们念佛人,不念弥陀名号,就难免会念五欲六尘,杂秽不清净。所以必须用万德洪名来转换。唯有这句万德洪名能够澄浊返净,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妙诀。念佛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以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念佛如猫捕老鼠。猫捉老鼠时,全神贯注紧盯老鼠,不让老鼠从鼻子底下溜掉。我们念佛人念佛时,要像猫紧盯老鼠一样。开始念佛时妄想杂念纷飞,这时不要理睬妄想,应全力注意这句佛号。妄想本空,名号功德本来真实的有。声声着实持念,就是以真融妄。我们念佛人应执持万德洪名不放失,这样念佛,便似狮子出窟,百兽潜踪,弥陀名号是对治妄念乃至一切烦恼的良方,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唯有真心念佛,才能显现真心。

圆瑛大师云:“但无选择。都摄六根。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等六根之用。都摄者。唯摄一精明。不令托根缘尘。则一精既摄。六根不行。而六根都摄矣。净念相继者。众念不生曰净。一心系佛曰念。念念相继。无有间断。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乃心佛一如。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而无念(佛放大光明)。无念而念(大光明中出现佛菩萨宝树莲华等),不落空有两边。全归中道,即是理一心也”。

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用功夫,就能得到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译中文是定慧等持,是大光明大智慧不二。弥陀名号中有禅定(光明),有般若(智慧),禅定与般若互遍互摄,就能伏断烦恼,显如来智慧德相,成佛道。所以禅定智慧要等持,就像车的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如果禅定中没有智慧,就会陷于枯定顽定;如果智慧中没有禅定,就会流于狂慧外道。所以禅定智慧永不分开,平等行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正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寿如来。无量寿是自性的禅定(本体),无量光是自性的照用(本体放光)。无量光寿交融不二就是阿弥陀如来。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即是禅定智慧等持。禅定中有智慧,智慧中有禅定,禅定智慧不二。举无量寿时,无量光就在其中,举无量光时,无量寿就在其中。即是定中之慧,慧中之定,微妙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世尊开示:“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持名即是大光明大智慧不二。所以,持佛名号就能疾速契入三摩地。

与其他法门修因证果相比较,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是殊胜方便的法门。这句佛号就是无上深妙禅定(大光明),就是无上甚深般若(大智慧),就是一心三谛(真谛、俗谛、中谛,三谛唯心造),就是身口意三密相应。这句佛号能够运载我们修行人度过生死苦海,能令凡夫疾速往生极乐作佛作祖。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应身佛),今现在正在说法,教化众生,疾速成佛。所成就的六字洪名,正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行的体现。今以此佛地果觉全体赐给我们苦难众生,惠给我们以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之真实大利。我们修行人面对着这样巨大的恩赐,应该心存无限的感激和庆幸。如果听到念佛法门,还顽固不信,逃逸远逝,不知是恩,不想报德,真乃业障深重,必堕无疑。如今幸闻念佛法门,应随顺释迦本师的教诲,弥陀大愿的召唤,深信切愿持名,成办往生之大事。然后效仿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的慈悲智慧愿行大力,回归烦恼稠林生死苦海,广度一切有缘的苦恼众生。以如子忆母的孝顺,忆佛念佛,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大势至菩萨的大智慧,弘传念佛圆通的修行方法,专修念佛三昧,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证得往生,作佛去。尔后悲心不舍众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专摄念佛人,往生净土。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念佛法门的大慈悲大智慧大愿行,我们净业修行人,应永世不忘,如教奉行。愿诸位同修共勉。

现今摘录善导大师新传,与莲公大师净语数则,结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注解。

善导大师新传云:一、后见西方变相与观无量寿经,便喜诵习十六观行。恒谛思维,忱节西方,以为冥契。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举身投地。二、见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三、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四、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五、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念乱动,失正念故。六、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七、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莲公大师净语云:一、了知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极乐,有佛无量寿。二、地水火风悉是假,生老病死又成空,中道毕竟在何处,一句弥陀空假中。三、佛法贵精不贵多,也应多里广搜罗。剥蕉酿蜜丝抽茧,杵欲成针须耐磨。四、无量寿,甘露王,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一向专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信愿行三资粮,苦海得慈航。五、观世音,圣中尊,大悲愿力宏深,广度群生出苦轮。证圆通,伏闻熏,称名无刹不现身,循声妙应普门,常念消罪灭贪嗔,全凭信愿真。潭清风定月始临,灵感在自心。六、大势至,净宗尊,特倡念佛法门。西方三圣为等伦,主弥陀。伴观音,智光常护念佛人,震伏一切魔军。净念相继摄六根,果觉为因心,横超三界妙难论,弘法报佛恩。七、阿弥陀佛大圆镜,无量寿光体相用。我在光中念弥陀,字字光明从口出,光化甘露灌我顶,随声遍透诸毛孔,一一毛孔又放光,身心融现光明幢。光明即是如来藏,圆周法界含万象,一真无妄绝名言,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八、诸佛秘密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人开明此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九、有大善根智慧,始愿念佛往生,定要极乐现前,坚持万德洪名。十、勿背良师,勿近恶友。十一、果能念到,心境如一,方知真空,不离妙有。十二、佛光灌我顶,甘露遍我体,头臂胸胁腰,股胫达足底,外皮肤毛孔,内臓腑骨髓,一被甘露明,垢障悉除已。冤对鬼神煞,恶报凶灾劫,病苦与魔恼,从此永消灭。十三、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十四、心光遍法界,佛声满虚空,我在佛光内,佛现我心中。十五、人必知苦方思出,苦缘不具岂能知,缘具不知乃真苦,能知即是善生时。十六、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乃知此事,非同儿戏。十七、止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十八、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十九、不念过去,不念未来,专念现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断妄想,只要字句分明。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二十、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二十一、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二十二、曹溪云: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应。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云: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二十三、以慈悲欢喜为布施。以严净三业为持戒。以随缘顺受为忍辱。以调伏习气为精进。以不忘正念为禅定。以方便觉察为智慧,二十四、说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二十五、圣人率性,常人率情。二十六、佛说一切法,明心乃究竟,入道有多门,念佛是捷径。二十七、陈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堪忧,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语之妙也。二十八、以戒为师。二十九、永明大师诗云:万物尽从成熟得。又云:熟果不摇翻自落,生禽谁唤却惊飞。三十、净土法门,非深教者不信,念佛之乐,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师语也。三十一、以大势至都摄六根之法门,修观世音返闻自性之功夫。三十二、净念相继即是佛,拟议顿隔万亿程。幸闻如来异方便,苦乐忙闲莫停声。三十三、习重者业重,习净者业净,是以真心学道者,必自去习始。

南无阿弥陀佛

敬 跋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佛问,大势至菩萨自说念佛的心要。只有具大智慧的大势至菩萨,才能把念佛法门全部呈现给与会的五十二位菩萨和大众前。念佛法门善巧方便。三根普被,万类齐收,至圆、至顿、凡夫念佛径登极乐,圆证四土,作阿惟越致菩萨。

《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五经一论其中的三部经典,都是了义经,是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为宗,往生极乐,径登三不退为趣,只是详略不同。

今有舟舵居士,相继给念公大师的《大乘无量寿经解》作讲义、莲公大师的《阿弥陀经》汇集本作注解后,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和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下,为抱佛恩、释佛本怀、绍隆佛种、发心又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作解。这本书用现代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净土修行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能今生了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做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中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解中说明了以众生心下手,就是用我们现在的生灭心念佛,就这样一声一声的念,把佛无量劫来在因地修行的功德,全摄为我们自己的功德。活着得福报,临命终带业,在佛力的加持之下,往生凡圣同居土。若能念到事一心不乱,断了见思二惑,则往生方便有余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法门,唯有净土法门才有,唯有大智慧的大势至菩萨,才能惠给我们众生这样真实的大利益。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念到能所两忘,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庄严土。首先把心摄住,不向外摄取,其余五根自然摄住,以清净心念佛,念到万缘放下,往生常寂光土作佛去。大势至菩萨为我们开显了净宗密藏,把能给予众生的全部、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大众前,我们只要照做就行了。就像果子已经成熟,我们只要吃就可以了。大势至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无有极限!

世尊在楞严经中云:“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我们正处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邪知邪见非常严重,我们又没有辨别的能力,刚开始学佛一不小心就被邪见所误导。所以找寻一条正确的修行方法很难,能遇到善知识那更是难中之难。《圆觉经大疏十五》说:“善于知道真际,认识虚妄,知道众生的根机,根据病情对症下药。这是善知识。善知识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因缘,他能度化引导众生见到佛,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菩萨开示善财童子:如果想具有一切智慧中的智慧,就应该从参访真正的善知识入手。可见善知识对于我们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能遇到善知识是我们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致,所以对待善知识要像:良师、益友、父母、眼睛、珍宝……一样的爱护,因为他们代佛传法,续佛慧命,让我们了脱生死轮回,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

今生有缘能在三求讲堂听经闻法,结识舟舵居士,在他的教化之下,使我明白了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顺事发菩提心和顺理发菩提心,什么是实相等……同时也为很多的同修感到惋惜,他们遇到了善知识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和善知识擦肩而过,要知道今生要想了脱生死轮回,不去亲近善知识,只靠自力是不可能的。许多同修不明理,只知道念佛成佛,什么经都念,什么咒都持,不明白什么是主行,什么是助行,对于修行不专一。莲公大师对于我们末法修行人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明理是关键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要研究释迦牟尼佛的原著、古大德、再来人的的著作,要依靠圣言量来修行。《要解》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不按照圣言量修行,行人罕见三、二个往生,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的问世,是我们修行人的指路明灯,纠正我们错误的认识和修行方法,让我们了解信愿这个关键,不在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缺了两个,可见用时间来研究信愿十分必要,因为这是解决我们生死问题的关键,希望能引起同修们的重视。

让我们以发菩提心,信愿持名为船票,登上阿弥陀佛的大愿之船,由舟舵居士为我们掌舵,我们定能从娑婆生死此岸,渡过烦恼河,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舟舵老师给我这次机会,为这本书写跋,缘分很殊胜,法喜充满,很荣幸。同时也很惭愧,自己才疏学浅,业障深重,很难担此重任,在这里只能谈一谈自己很肤浅的体会。最后引用《大乘无量寿经》经文与大家共勉: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尔,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愿与法界众生同沾法雨,共沐佛恩,同登觉岸,同圆种智!南无阿弥陀佛!

  三求讲堂精舍末学: 王丹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三日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敬跋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大势至菩萨给末法众生最宝贵的开示。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得到念佛的殊胜利益,在果地以同体大慈悲心,用念佛法门来摄受导引,娑婆世界众生往生净土。

大势至菩萨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众生用妄心、生灭心念佛,就能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平时得福报,临命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未到功夫成片,往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断见思二惑,理上不是太明,达事一心不乱,往生方便有余土。进一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就是离开空有两边,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念得心清净,把念佛的我忘掉,所念的佛也忘掉,能所两忘,契入中道,破无明见法身,这是法身大士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往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舍、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净念自然相继,就入了三摩地第一圆通之法,是上品上生直接成佛,到常寂光土见法身佛,契入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

念佛法门,殊胜超越,神妙难思,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是众生妄心行不到处,只能唯证便知。

我们修行人,不念弥陀名号,就会念五欲六尘,只有万德洪名才能转换,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成就,是一法句、清净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你念一声名号的时候,就是妙明真心的体现,持名是始觉合本觉,念佛是始觉,众生在不觉之中,无明妄动而不能觉悟,开始念佛就开始觉悟了。所念的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如来,是众生的本体咱们的本觉。始念一念就合了本觉,始觉合本觉才能趋向究竟觉,这一句佛号就能把浊变成净,把背觉变成向觉,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与文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看齐,三大阿僧祇劫通过这一念,便被超越了,这是顿法,极圆极顿之法。《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的本性本来就是佛,又从这个心来修,怎能不恢复你本来的面目(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要解》云:持名一法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开智慧的经典,其意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坚固在菩提心、坚固在深信切愿持名一法中,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宗旨和趣完全相同,如出一辙。净土宗要唯在信愿行三法,而信愿二法如车的二轮、鸟的双翼,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超凡入圣,往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

佛法如大海,深广无边,要想得到真实利益,如不广阅净土经论,没有善知识引导,我们是无法理解如来真实义,修行中最主要是要明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法,就是让大众开智慧,有了智慧,就像有了眼睛,才会看清方向,不会走错路、走偏路,甚至步入外道(从虚空得来的法就是外道,而从光明世界所得的法,才是佛法)求升反降。古德说:“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必须依教奉行,行解并进。我们要读诵大乘,快速提高自己的信愿,听经闻法,常跟随善知识学习,勇猛精进,只有离开两边契入中道的真子,才能荷担如来重担,承诏法王家业。

今生何等庆幸,能够听闻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这样微妙稀有的不二法门,和强调圣言量具有佛知佛见、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为我们讲解佛法。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因缘福德所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要依佛教诲,背尘合觉,不辜负阿弥陀佛慈母千年倚门相望、也不辜负善知识多年来对我们的教化,尊重己灵,在这一生,有一个了断。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最后祝愿法界众生精进修持,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同圆种智,同生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2012年12月末

三求讲堂精舍弟子:王丽

普为施资读诵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业障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消灭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生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附 录

诸位大德、护法、同修、善士:

众生不得破除三惑,大致原因有三:一者,不知道佛法。二者,知道不肯修行。三者,修行不得其要。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唯有弘扬佛法,弘扬正法,弘扬契理契机之法。

弘扬佛法有三种方法:一是以人弘道。二是以经书弘道。三是以光碟、随身听或网站弘道。 世尊出世,大德讲法,都是以人弘道,但是如优昙花,稀有出现,众生难遇。相对而言,以经书、光碟、随身听或网站弘道,普遍容易得多。因此,印经书,作注解,流通光碟、随身听或网址,是我们每个发菩提心,深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佛弟子的佛赋使命。

辽宁省丹东市三求讲堂精舍佛弟子,倡导流通以下内容,欢迎有缘大德、护法、同修、善士随喜参与。

一、舟舵法师《大经解讲义》、《佛说阿弥陀经(会集本)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心经讲义》、《佛教三部曲》等。

二、黄念祖大师《净土资粮》、《心声录》、《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三、《佛说阿弥陀经》三种本

四、夏莲居大师《净语》。

五、《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六、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七、智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三求讲堂精舍网址:

电脑版:http://www.sqjtjszd.com

手机版:www.sqjtjszd.com

扫二维码进入:



联系电话:

王 丹 15842566166

王 丽 13942547198

于 冰 13700155375

孙 平 13009200678

那延芬18841595139

张友芳13134157373

吴桂香13841579849

聂玉华18642561948

曹秀琴15041567818

张冬梅13394156929

再 版 声 明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自问世以来,受到广大修行者的热爱和好评,也应广大修行者的请求,决定再版发行。

三求讲堂精舍为这次的再版发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逐字逐句的进行核对,校正。使内容进一步精确、完善。封面设计更加精美,让读者爱不释手,印刷字体加大、加粗,以便于老年修行者阅读。使这部被称为净土五经的经典大放异彩,能够更多更广泛的被净业修行人所信受,并且奉持,从而得到佛法赋予我们众生最真实的利益,入首楞严大定,得三摩地!

若有发大心印刷流通此经者,应以再版为准。特此声明。流通经典,功德无量!

辽宁丹东三求讲堂精舍